我的教师观丨潜心教书育人 长做良师益友
发布时间:2020-01-16 09:13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9月刊作者:艾菊兰 A+A-
-分享-

  

  艾菊兰,山东职业学院铁道车辆与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坚守一线教学30年,潜心教书育人,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根据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组织和实施形式,制定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做合一、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加快机制制度建设创新,积极推行“分向定岗,产学对接,真岗实练”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专业人才。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全国轨道交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019齐鲁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作为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山东省铁道车辆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山东省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山东职业学院专业带头人、全国铁道车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始终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为职业教育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努力。

  党和国家提出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方针,山东职业学院是我省唯一有铁路背景的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铁技术技能人才的一名高校教师,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踏实做事、精益求精”是我坚持的工作作风

  1990年,我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铁道车辆专业,服从国家分配当上了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作为职业院校的一名女专业教师,下现场带实习是一个大问题。每学期一次的生产实习,需要带领一个班或两个班在铁道车辆生产工厂与学生同吃同睡同工作,短则4周,长则6周。尤其孩子小的时候,工作和家庭如何兼顾是摆在我面前的实际问题,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每次实习,我都会把孩子安排好,从没有影响过工作。

  在我30年的教书生涯中,还经历过专业停招重新转专业的问题。教书10多年后,就在我对所从事的专业投入全部精力并有所成果的时候,国家政策发生了重大变革,铁路中专院校铁路专业全面停止招生。有改革就会有阵痛:转岗问题摆在我的面前。何去何从?我没有犹豫,决定“转专业”。根据学校发展,我选择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此我报考了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同等学力研究生课程,师从泰山学者邓建新,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顺利读完了本专业全部及相关专业的一些课程。当我在机制专业承担教学任务满5年时,迎来了我国铁路飞速发展的时机,我再次转岗,回到铁道车辆专业上课。专业的东西变化很快,为发挥对铁道车辆和机械制造都熟悉的优势,我决定完全脱产到动车生产基地学习1年。在企业学习期间,我对时间吝啬至极,每分每秒都在吸纳、都在追赶。我把收集的诸多现场一手资料、撰写的现场调研报告、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用于专业建设中,给专业后续发展带来新的活力。2012年,学院申报了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顺利通过山东省教育厅的审批。

  面对成长路上遇到的困难我从不畏惧,对任何事情总觉得会做得更好,所以一直在努力的路上。尽管当老师并不是我的初衷,可一旦选择,就坚持了,并且还要做好。由于个人的不断努力和坚持,当我国高铁时代到来的时候,我没有被专业淘汰,相反很快成长为该专业的带头人,我带领的团队培养的很多青年才俊也已成长为全国铁路车辆部门的中坚力量。

有了爱,就有了愿意为学生付出的行动

  我一直认为,考上大学是每一个人很值得庆贺的事,寄托着家人和自己的希望。当学生来到我的身边,凡是学生的事都是我必须关注关心的,及时耐心作出指导,辅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因此,我时常问自己:这个学生是谁?你了解他吗?他需要我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怎么才能做到“心传身授”助他人生出彩?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迫使我不断成长、快速成长。

  2007年,学校迁到了距离济南市区约28公里的新校区,老师们每天需要坐班车上下班,来回路上近2个小时。我心里很不安:新生报到初期,晚上学校里少了任课老师,空荡荡的校园里,学生与老师间的交流不会再有。为了多陪陪学生,让学生快速适应新的生活,我在学校附近的村里租了房,虽然艰苦些,但离学生近了,晚自习时常穿梭在教学楼、宿舍里,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内心也就有了份踏实和平静。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为此我自学了心理学,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我按大一、大二、大三、毕业生分别建立了学生电子档案,始终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从新生报到、开学初、大一的课程学习、大二专业课学习、大三阶段就业及毕业后发展等遇到的问题进行全过程了解与指导。在指导学生成长过程中,我让学生意识到考进大学不是最终奋斗的目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大学让自己更自由了不是让自己更轻松了,要学的东西很多,学无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脚踏实地。将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以“德”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之情,对行业、企业、岗位的向往之情。

  我不认为我能教好所有的学生,但我一直努力去教好每个学生。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有了爱,你就有了愿意为学生付出的行动。我爱我的学生,我愿为他们做事。为此,我要有为学生服务的能力,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课堂永远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

  我始终把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我坚持传授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知识传授、技术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不断反思与改进,保证课堂教学实效。精心设计切入点,激发学习兴趣,亦庄亦谐,精心传授教学内容。

  自2012年我对所教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课程设计过程中,以就业岗位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立德树人为中心教学目标,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育人水平为驱动力,教学设计过程中反复推敲教学内容所包含的育人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分析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做到“自然融入、严谨贴切、画龙点睛”,精心设计教学项目。课堂上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在情境中导入,在活动中认知,在探究中创新,在交流中互补,在反思中升华,在应用中提高”,让课堂充满活力,让高效成为常态,成为追求。课前、课中、课后精心设计和备课,教学全过程关注核心素养培育。

  我一直记得一届学生毕业时对我说的一句话:“您不仅仅教会了我们专业知识,更让我们从您身上学习到了敬业和踏实做事的职业精神。”多年来我认真设计每一堂课,从不敢懈怠,这也是教师这一光荣职业赋予我的使命。

要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要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形成。我在知识、技能传授中融入育人元素。比如在教授“车、轮”知识的过程中,把我国汉字文化、兵马俑和高铁这张闪耀世界的国家名片融入其中,增加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感受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以及责任和担当意识、文化自信;分析“轮轨关系”时,由轨道自然融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由车轮发展史及车轮作用,自然融入文化传承、创新意识;由车轮故障贴切融入心理健康、直面现实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由故障诊断和处理,灵活贴切融入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崇尚劳动、劳模精神。

  学生面临的真正考试,不是学期末的一张试卷,而是他们离开学校后的表现。我改革了传统一张试卷考试模式,采用“过程+终结”评价方式,尝试综合考试改革。以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点为载体,考试涵盖“知识+技能+素质”等要素。结合专业特点,重点强化安全意识、查阅资料、时间观念、语言文字表达、总结能力等要素,撰写出切实可行的综合考试实施方案。经过3届学生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考试模式。通过对毕业的3届学生的调研,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上岗快、留得住、用得上”。

  多年来,我秉承职业学院教育特色,与毕业生和用人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发挥我院名师工作室和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强强联手的优势,打造了一支优秀的专业建设队伍。我经常对教学团队成员说:铁路现场是资源库。长期的坚持和积累,我丰富了教学资源和个人阅历,成为企业认可行业知名的教学名师,培养的学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我通过个人的成长经历,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要停止学习,要不断成长,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中国的铁路不断提升着中国的速度。踏上了讲台,选择了付出,潜心教书育人,长做良师益友,积极推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保障课堂教学实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将是我永远的追求。

作者:艾菊兰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