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素质人才培育和高水平科研产出的双重使命,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与关键。按照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秉承道德高尚、思维敏锐、学术精湛、能力卓越的研究生培养理念,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主线,以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优化学科布局,改进治理结构,着力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研究生国际化水平,努力构建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一、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
服务需求、内涵发展,学校主动撤销25个学位点,增列5个博士一级点、2个交叉设置博士二级点,目前有18个博士一级点、36个硕士一级点。以评促建,聘请国(境)外专家16人,在海洋科学和水产学科率先开展国际评估,以国际标准评价学位点建设质量;聘请国内专家206人,为58个学位点开出了诊断书。10个学位点通过教育部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考核。围绕学校学科发展定位,重点建设理工农医、协同发展人文社科的学位点生态体系初步建立。
二、不断完善招生机制,提高生源质量
1.按照“厚基础、宽视野”的原则,推行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招生。在按一级学科(群)设置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基础上,理、工、农、医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基本上实现了一级学科宽口径招生。
2.建立了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在学校理、工、农、医学等学术学位专业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计划”,通过“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招生94人。
3.以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为主线,推进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基于推荐免试、硕博连读两种招生选拔方式,构建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培养机制,在稳定生源的同时,尽早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水平科研平台,产出一流成果。同时, 8个学院在普通招考方式中实行“申请-考核”制招生,进一步发挥和规范导师作用,构建了普通招考考生和硕博连读考生从材料审核到综合考核的共同竞争机制,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的选拔质量。
典型案例1:扩大工程博士招生规模
为积极响应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号召,抢抓国家扩大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扩大规模这一历史机遇,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和项目对高层次专业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学校以实践创新为导向,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等能力的专业型领军人才,悉心设计培养方案,配备优秀师资,精心挑选合作单位和合作导师,2019年共招收70人,着力解决国家创新发展“卡脖子”的关键问题,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
三 、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
学校构建了以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为基础,以一级学科硕博贯通培养方案暨学位授予标准为统领,以提升创新能力、开展国际化培养为重点,以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重构奖助体系为保障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以一级学科硕博贯通培养方案暨学位授予标准为统领,贯通课程体系,优化培养环节,全面提高学位授予标准。学术学位培养方案由199个减少为48个,课程由3600门减少至2000门,重点建设全英文课程78门(国外高水平专家开设全英文课程14门),在海洋科学、水产养殖、国际商务等专业建立国际化课程体系;海洋科学、水产、海洋生命、海洋工程4个项目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资助,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取得实效;加强三全育人,对研究生思政课进行改革,聘请校内外名家讲授,增加实践环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通过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奖助额度,学位论文100%进行外审,出台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办法,实施教育督导制度,公示培养环节,规范科研记录,提供作业查重服务等措施,建立健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典型案例2:成立未来海洋学院
探索建立“3+1+1+4”(本科前3年+本科第4年+硕士第1年+博士4年)的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贯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聘请全球最优秀的师资讲授国际化课程,打牢基础能力;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高等研究院耦合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确保紧跟国际前沿,培养过程科教深度融合,提升科研水平;培养未来海洋科学与技术学术带头人和国际一流科学家。
典型案例3:实施博士生思政课改革
2018年7月,校党委常委会审定通过《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课程实效。博士思政课调整为理论教学(32课时)和实践教学(4课时)两部分。理论教学采取专题教学,以讲座形式进行,师资队伍由校内专职教师、校领导及校内外名家相结合构成。设置了博士生思政课“名家讲坛”,特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研究员作题为“全面深化改革与新旧动能转换”的报告。全体博士研究生分赴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雄安新区、荣成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参加实践教学。通过方案的实施,引导博士生深度参与思政课学习,实现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开启课程全新“打开方式”,着力将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国内一流、省内标杆”的示范课程。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使学生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会计硕士、食品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光学工程、渔业等7个类别实施专业学位试点改革。大力开展案例教学,取得良好建设成效,9个案例入选国家案例共享中心;与海尔、海信、中交、中建、中铁、中船重工、58同城、华为、北京航天宏图等17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师资共享、技术共有、人才联培、设施联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聘请校外导师300余人,建立的双导师制度取得良好育人成效。与海南热带学院开展合作,联合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坚持科教融合、产学协同的会计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A级成员单位;获“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荣誉称号1项。
典型案例4:中泰海洋和水产中心
2017年11月,中国海洋大学和泰国农业大学共同建立“中泰海洋和水产中心”(以下简称“中泰中心”),是中国和泰国建立的第一家联合中心。“中泰中心”自成立以来,已面向全球招收30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在中国海洋大学和泰国农业大学共同注册学籍。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导师共同指导、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符合各自授位条件后由两校分别授予学位。“中泰中心”以探索海外联合办学,加强与东盟国家高校科研合作,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目标,将助力学校国际化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双一流”建设的深入开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永远在路上。2016年以来,中国海洋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养了1万余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学术素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主任 刘海波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