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在高校讲学或与学生座谈时,大学生一直问一个同样问题:“90后”“00后”心目中的思政课教师应该是什么样子?笔者也曾在学校的评教评学系统中导出学生给自己的上百页留言,仔细观察分析,其中“关键词”大同小异:负责、博学、生动、风趣、有思想、激情、有个性。但是这些肯定远远不够。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在个人修养、课堂教学、团队建设和方法创新四个方面下足功夫,在学生和真理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引导学生走向真理的彼岸,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练就五项个人修养
一是热爱。热爱指的是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于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社会思潮难以进行有效辨别,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引导学生在国际风云变幻的格局中准确认清世界发展形势,认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关系,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明是非,准确分析并抵制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意识形态的堤坝,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热爱的前提是信仰。在信仰的基础之上才能有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忠诚、热爱思政课教学、为国家立德树人的情怀。有坚定的信仰才能内化为情怀,外化为行动,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情怀要深,即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要有深深的热爱,愿意为之奉献自己的一切。
二是明白。明白指的是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传道授业解惑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可行;自己讲授的本门课及其相关课程要多看多读多讲,真正做到博而专。高校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要解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问题。“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解决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脉络问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主要告诉学生如何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形势与政策”则告诉学生们目前国内、国际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三是投入。就备课来说,思政课教师要讲好一堂课,就必须精心构思,精心准备。讲什么?怎么讲?什么地方用什么材料讲?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应对?这些都要考虑清楚,做好预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授课内容要烂熟于心;语言流畅清晰,知识要点简洁明了,知识难点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授课过程中要全身心投入,不仅仅声音抑扬顿挫,还要善于运用眼神、肢体语言等。
四是个性。个性讲的是授课风格。好教师多种多样,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个性鲜明。比如有些教师沉稳大方,娓娓道来,有些教师激情四射,慷慨陈词。每位教师都要清晰认识自己的特点并做到扬长避短。做到大的方面有自己的风格,小的方面有技巧。比如我个人对数字非常敏感,在授课过程中我会大量引用数据。不管哪种类型的好教师都要在服务教育目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对所讲授的内容有自己的思考,用自己鲜明的个性吸引影响学生,同时要科学引导学生。
五是实话。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就是求真求善求美;任课教师看问题要客观、全面、辩证,不极端。讲课中要尽量避免大话、套话、空话。不能只告诉学生对与错,更要通过朴实、平和、接地气的鲜活语言和鲜活事例真正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把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科学处理教学中六种关系
这里主要是指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七种关系。
一是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教材语言和教学语言的相互关系。即要切实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化。
二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居于主导地位。
三是课堂主阵地和课下辅阵地的关系。虽然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但是学生在许多的时间地点情形下不在思政课教师的视野之内,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以外应该和学生有沟通的流畅渠道和快捷的方式方法。
四是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辩证关系。思政课教师应该熟练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技术,但是更应该记住“内容为王”这最根本的一条金科玉律。
五是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和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关系。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和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各有利弊,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取长补短,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六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思政课是主渠道、主阵地,同时,所有的课程,所有的教师都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
三、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做好团队建设
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应该有好的抓手。团队建设就是最好的抓手。我们通过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委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名师工作室建设很好地落实了这一思路。
2016年我们获省委教育工委立项的李朋忠工作室建设的主题就是团队建设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名师的“传帮带”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工作室成立4年来我们建立健全了严格的教研制度、课程负责人制度、定期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择长备课制度、资源共享制度等等,使团队各位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都有明显的提高。
四、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创新
在方式方法创新方面,我们运用新媒体技术建设了一个延伸的思政课程沟通平台。成立李朋忠工作室的另一目标就是实现高校思政课程课堂教学的延伸,抓好课堂教学效果,巩固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构建覆盖学生日常生活的第二阵地,力求实现两个阵地的无缝对接,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和育人的实效性。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工作室团队成员依然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团队成员的微信好友、QQ好友、微信群、QQ群成员近2万人。每天都有不少的学生请教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心理上的、社交上的,工作室的老师总是耐心解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现实,分析社会现象,使思政课教学得以在时间空间上延伸。
得益于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对工作室项目的支持,也由于工作室方方面面工作的踏实努力,李朋忠工作室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团队成员近4年来先后应邀为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山东省药监局、山东省公安厅、济南警备司令部、济南报业集团、济南市教育局、大连理工大学、中铁十四局、河北省文联、山西省总工会干部培训班、贵州监狱干部培训班等党政机关、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做相关专题讲座共计300余场,听众近10万人。
在课堂讲授中会碰到各种问题,特别是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作为支撑。目前,部分年轻教师教学不接“地气”,平时很少做调查研究,也缺乏理论学习机会。因此,职能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提高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思政课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术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理论基础、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定要吃透教材、理解教材。做好科研,通晓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真正通俗易懂地讲解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李朋忠,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部主任,教授,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委李朋忠工作室主持人。)
作者:李朋忠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