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进行时丨青岛理工大学实施科技创新标杆工程 “区域特色+学科优势”打造科技创新“双引擎”
发布时间:2020-09-25 14:48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2020年9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陈伟 曹玉洁 A+A-
-分享-

  近期,青岛理工大学喜讯连传:

  7月,领回山东省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批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2个。

  8月,与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检测与应用中心、昆玉蓝程(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古镇口融合创新区联合建设的实验室签约揭牌。

  “学校将通过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凝聚力量、交叉融合,形成政产学研用创新协作新模式,努力在承担国家战略安全使命中,促进学校科教融合和学科质量提升。”校党委书记王亚军表示。

  自2019年1月召开第三次校党代会以来,青岛理工大学实施科技创新标杆工程,聚焦区域特色需求,实施“优势学科+”战略,打造“区域特色+学科优势”科技创新“双引擎”,赋能科研高质量发展,成效初现。

学科优势赋能科研“生长”

  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及学科间交叉融合已成为高校新的增长点及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青岛理工大学坚持扎根齐鲁大地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度对接山东半岛区域特色及发展实际,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学科整合重组和创新再造,打造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优势学科,为科技创新修好“内功”提供了原动力,产出了一批奖项、项目和人才。

  优势学科转型“盘活”。学校整合高水平特色学科集群,通过引培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促进多学科协同发展、联合攻关,推动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等优势学科在转型中“盘活”,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新兴产业集群:基于土木建筑学科集群,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高伟俊领衔的“滨海人居环境学术创新中心”,围绕环保人居与绿色节能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获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课题;机械学科集群在卢秉恒院士引领下,服务于“十强”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产业,9人次获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优秀发明家,获包括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奖励9项,泰山学者李长河团队获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升“求新”。学校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学科内涵深化与外延拓展,让学科在强化提升中“求新”。该学科在理论创新、队伍建设、领域拓展等方面蓬勃发展,不仅成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平台,也为研究成果转化、发挥智库作用、更好地服务社会提供了学科支撑。2018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山东省重点马院建设项目。2019年,学院牵头成立“青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为邻学段相互听课集体备课、思政课“堵点”集体攻关以及思政课教学成果共享搭建平台,成为青岛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打通学段界限、形成合力、共谋发展的有益尝试。学院还率先成立山东首家“新时代国企党建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有效提升国有企业党建理论水平,共同打造富有特色的“大党建”工作格局,一年来加盟国企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国企党建理论研究新的发展方向。

  基础学科深耕“图强”。学校专门设立化学、力学、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研究特区,推动基础学科在厚植深耕中“图强”。基于物理学科特区建设的量子物理实验室和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科技计划及其他项目48项,研究成果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奖3项,提出的夸克物质反磁催化理论被国际著名核物理学家在Physics Reports中定义为“一次启发性的探索”。

良好生态助推成才“提速”

  科技创新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问题,必须因地制宜、破题改革。学校多部门联合、一体化运作,对经费管理、评价体系、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研判“堵点”、瞄准“痛点”,先后修订或出台了8个相关制度办法,真正做到“放得下、管得严、服务好”,多维赋能学校科研增长,有力激活科研新动能。

  深化“放管服”为经费“松绑”。公务卡结算限制放开,科研设备采购“随到随办”,横向经费管理放宽差旅费标准,提高外协经费支出比例,简化绩效报销流程……学校出台了《青岛理工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1+N”制度体系,正式启动了财政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工作,为科研经费使用“松绑”,为科研人才成长“加速”。

  服务全覆盖为教师“减负”。创新开展“科研提升月”“科技云讲堂”“基层宣讲”“走进学院”等活动,以“线上+线下”方式,分类别、分层次向全体教师靶向解读政策,上门开展科技服务。回应教师关切,确保教师对政策利好应知尽知、对红线底线应晓尽晓、对要求标准应明尽明。开通“线上呼叫”“科技代办”等服务,打通科研服务“最后一公里”,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深深体会到学校对我们的尊重和信任,也充分感受到肩上的责任。”2019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张鹏教授表示,“我们要不负所托,更加专注地投入工作,争取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

贺可强教授(中)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高伟俊教授在滨海人居环境学术创新中心现场教学

  递进式培养促人才成长。围绕发挥人才效应,学校实施“高端团队引领工程”“青年科技英才引领计划”,对科研人才实施“层阶式”“递进式”培养,为科研“好苗子”“搭台子”“压担子”。通过精准式服务、全过程培养、多元化评价,把教师从烦琐的管理体系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更有定力、潜心研究,促推“抱团发展”“集体成才”。一系列有温度有抓手的硬核措施,构建起良好的科研生态,让教师心无旁骛、专注工作。2019年以来,学校新增俄罗斯工程院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贺可强、国家级人才金祖权等高层次人才14名,新获批省级青年人才团队12个。

区域特色引领创新“落地”

  作为学校的拳头学科,土木建筑学科一直以来服务区域成绩亮丽、贡献突出:拥有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和“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创新引智基地”(首批地方高校“111计划”),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励55项,主编国家、行业标准23部,承担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青岛地铁、智慧城市、胶东国际机场等重大工程项目160余项……

  近年来,土木建筑学科响应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引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科研领域不断向“海洋”“地下”“智慧”“生态”延伸,在滨海城市设计与工程建设、绿色建筑、海陆基础设施工程安全与防护、智慧城市与智慧高效建造技术等研究领域,形成了富有区域特色的新的增长极。

  植根一方土,服务一方人。走出去到一线,把论文写在山东大地上,成为每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和行动。在青岛理工大学,越来越多的专家、教授主动“走出象牙塔”,将科研成果与企业生产、建设实践结合起来:赵铁军、王燕等高层次人才团队长期穿梭工程现场,致力行业提质增效;青年泰山学者郭思瑶、青年专家牟犇等百余位博士进驻企业一线,变身成果转化“科技特派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国企党建协同创新中心”的教授、博士,“一企一策”为国企党建提供智库支撑。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走进国企讲授“微党课”

  “扎根青岛、服务山东、辐射全国”。围绕地方、企业急需,寻找课题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已然成为全校的科研共识。学校正在实施的高端科研平台“112计划”中,“一中心”“一平台”“两院”建设均瞄准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确立:“数字孪生大科学中心”,聚焦航天领域仿真与遥操作、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城市建筑云等领域,形成科研与人才高地;“建筑创意产学研合作平台”,围绕环保人居、绿色节能、新能源技术研发等开展研究,助推我省绿色建筑与氢能产业发展;“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建成建筑创意、能源环境、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试验田”;“光大———理工环境技术研究院”,依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毕学军团队在水污染控制、环保节能等领域科研优势,与光大国际联合打造集研发、检测于一体的国际领先的二英环保检测中心,立足山东,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郭思瑶教授(左四)研发的新型轻质建材体系在鑫隆集团得以应用并转产

  以学科群对标需求侧,以创新链激活产业链。一批显示度高、含金量足的科技成果在国舜、青建等企业以作价入股形式成功转化,助力区域产业提档增效:

  长江学者赵正旭团队服务于“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联合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北京飞控中心、国家天文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与海尔集团、中车四方等知名企业,全面服务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军民融合战略;“废弃混凝土全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在山东多地实现规模化应用并推动了“无废城市”政策出台,近3年新增销售额逾8亿元;科技成果“聚异氰胺酸酯唑烷酮/聚氨酯/环氧材料及制备方法”在青岛国工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应用推广,预计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80亿元,被列入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推广应用目录;孵化高科技型公司(团队)24个、平台企业4家,全部由高端人才、教授、副教授带队,年技术交易额近亿元,学校与青岛市市北区打造的建筑科技众创园将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在‘十四五’新蓝图的绘制中,学校将始终坚持‘三个面向’,厚实学科基础,优化科研布局,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供给力,全力推动学校内涵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提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显示度。”青岛理工大学校长谭秀森表示。

作者:特约通讯员 陈伟 曹玉洁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