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谈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 打造科教融合“山东样板”
发布时间:2021-02-19 00:23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1、2月刊作者:王英龙 A+A-
-分享-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蓝图进行了战略擘画,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坐标方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要紧紧围绕全会精神和高等教育发展大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聚焦服务国家和山东重大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和智力支撑,努力打造科教融合“山东样板”,办好人民满意的新时代高等教育。

 一、在谋准发展定位上用力

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引领,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引领、以人才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实现“科研优势转变为学科优势、资源优势转变为办学优势、融合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的三个转变。

“十四五”时期,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争取推动12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将35个学科建设成为山东省筑峰学科,15个学科达到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标准;国家级人才数量达到100人以上,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达到80%以上;国家级研发平台达到7个,高水平科研平台达到80个,建成科研学术团队50支,获国家级科研奖励5项,新孵化高新技术企业20家,技术服务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500亿元;学校综合排名持续稳步提升,进入省属高校第一梯队前列,成为全国科教改革发展的亮点和名片。

二、在明确发展思路上着色

 科教融合之初,学校确立了“围绕一个目标、打响两个品牌、聚焦三个一流、构建四位一体发展格局、抓好五大保障体系”的发展思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科教融合的成功之路。“十四五”时期,学校将聚焦“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八大行动计划”,为加快融合发展确立明确发展方向。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构建独具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经过5年努力,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育人能力显著增强,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质量督导评估制度更加完善,整体育人水平达到省属高校前列,成为省级或国家级立德树人标杆学校。

(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瞄准国家和山东省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将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实施科教协同创新,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经过5年的改革与发展,到2025年力争使学校科研综合实力处于山东省属高校首位。建设一批有影响的科研平台,形成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产出一批对产业产生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以服务学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政策,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工作新机制。经过5年的努力,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为建设一流应用研究型大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增强学科综合实力

在学科水平整体提高的基础上,学校通过整合资源、凝练方向、优化结构、分类建设,实现重点突破。轻工技术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进一步凸显优势,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水平大幅提高。构建形成若干工科学科优势突出,基础学科支撑能力强,相关学科高度融合,新兴交叉学科涌现,人文社科特色明显的学科体系。

(五)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理念,调动各教学科研单位国际化办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国际合作水平、学生国际化就业能力,开创开放办学新局面;围绕国际化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合作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等重点工作,打造国际化教学团队,创新国际化教学模式,夯实国际化优质合作基地,形成良好的开放合作氛围。

(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大力开展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和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到2025年,实现横向课题和成果转化收入大幅增长,累计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1000亿元,社会服务能力处于山东省属高校领先位置。

(七)优化办学空间布局

围绕学校事业发展,积极寻求增量资源,优化整合存量资源,科学统筹各校区建设规划。完善长清主校区功能,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对接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需求;改建彩石校区,对接超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扩建菏泽校区,对接鲁西新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新建青岛海洋科技产学研示范基地,对接国家和山东省智慧海洋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三地四校区办学格局。

(八)加强党建思政工作

坚持党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突出党的政治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全过程。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加强中层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大力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完善考评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在创新发展举措上突破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改革创新,无论从过去发展实践还是从当前发展需要来看,改革创新仍然是高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破除制约发展的障碍,才能构建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校(院)内部治理结构

学校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办学经验,大胆探索“院办校”改革,扩大二级学院(研究所)科研和分配自主权,建立正向激励与反向淘汰相结合的人才动态管理机制,构建起权责明确、运行顺畅、服务高效的管理体系。

推行教学科研单位定编定岗。校(院)统筹管理使用编制岗位,通过固定岗位和浮动岗位设置,实现编制岗位的互通互用。以机构编制为依据,通过定编定岗核算各教学科研单位实际需求人数。以学科建设为主线,通过学科建设委员会审核年度人才引进需求。

深入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聚焦人财物权力下放,建立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管理运行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推动学院从管理实体转变为管理主体。参照科研院所二级法人的管理模式,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赋予各二级学院充分的自主管理权限,使二级学院成为具有法人属性的非法人单位。

力推院所一体化融合发展。根据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要,整合学科领域相近的科研单位和二级学院组建新的科教融合体,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种职能”的一体化运行机制。以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共同体”为目标,全面梳理整合制定院所内部各项制度,为打造教学、科研双轨制运行的一流科教发展平台提供条件支撑。

(二)打造学科高峰,加快一流学科的建设步伐

学校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原则,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科协调发展,若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学科水平。

着力加强学科高峰建设。学校牢牢把握山东省实施新一轮一流大学和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的重大机遇,瞄准国家和山东省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按照学科、科研、人才、基地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谋划学科发展方向,创新发展机制,强化建设绩效,重点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群,努力打造一批国内一流的学科高峰。

优化学科分类建设机制。学校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学科的地位,强化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积极培育有较好建设基础的学科,扶持有一定建设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学科,夯实若干薄弱学科的发展基础。加快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的博士点建设。

强化交叉学科推进政策。围绕国家和山东省技术进步的重大需求,学校打破院所壁垒,组建跨学科团队,按照学科群集中建设和配置资源,建设一批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综合交叉平台。探索依托理、工的基础和优势,全面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建立完善交叉学科的跨学院教师双聘机制,营造学科交叉的文化氛围。

(三)推进同轨运行,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

按照“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总要求,学校以制度创新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人才队伍。

完善高层次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围绕校(院)的战略布局和学科重点发展方向,更加精准地引进高层次人才,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和服务工作,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制度认同感,使之在学科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构建“同台竞技、同轨运行”机制。通过强化人才引进、培养、考核、晋升等方面的分类管理,学校引导和激励广大人才队伍选择最能发挥自身特点的岗位。以能力、水平和实际贡献作为衡量人才的最重要标准,加快建立能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的评价体系。通过完善专职研究队伍激励机制,建成一支能够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支撑校(院)科研事业发展的富有创新活力的优秀专职科研队伍。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学校深化“定位、分类、考核、薪酬”四位一体的分类发展改革,健全各类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形成以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师评价机制,以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为核心的专职科研队伍评价机制,以行政执行力和服务满意度为核心的管理服务队伍评价机制。

(四)强化协同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加强校(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学术组织重构,积极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提升科研质量,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优化科研布局。学校紧密围绕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布局,围绕创新链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前沿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以科教产融合专项为抓手,培育一批基础研究团队、实施一批重大创新任务,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规模。

完善学术创新组织体系。继续按照“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三类科研平台布局,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科研平台体系。以科研平台为抓手,推动学校科教融合发展及学科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源头创新能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水平。组织相关学科、重要科研平台积极申报以国家各部委、省内各厅局为主批建的各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

改进学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质量和社会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考核评估体系,引导科学研究从重视数量走向重视质量和贡献。逐步建立兼顾近期和远期、前沿与应用、校(院)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的分类评价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建立协同创新科研体系。建设跨学科的科技创新基地和跨院(所)研究机构,强化校院联动。完善以团队为单元的评价考核与资源配置机制。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主动谋划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建立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下一步,学校(科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科教融合改革攻坚力度,持续提升办学治校水平,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中履行高校使命担当,为加快山东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王英龙,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

作者:王英龙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