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准确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要义,关键是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实践中汲取力量,在党史学习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实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学史明理,涵养智慧
明何理?这个“理”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进行艰苦卓绝探索和不屈不挠斗争的历程。学史明理就是要了解掌握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增强跟党走的理论自觉。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革命道路,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逐渐站了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系列问题,形成了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系列创新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一并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支撑中华民族从站起来逐渐到富起来。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思想旗帜。
学习党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准确把握党史发展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要创新方式方法,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抓好结合转化,将党史学习与自身工作结合起来,汲取智慧,解决发展问题,化解风险挑战,练就高强本领。
学史增信,提升底气
增何信?这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学史增信,要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探寻自信的背后逻辑。
自信来自对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各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发展趋势。马克思运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探索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和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规律。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探寻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创形成了社会形态级别更高、生产力更加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自信来自对伟大成就的清醒认识。回望历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余年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史,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最坚实基础。今天的中国,已经从一穷二白的“东方睡狮”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制造业中心,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贡献力、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正在以国际秩序参与者、维护者和改革者的角色在地区稳定、气候变化、金融贸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信来自对制度优势的执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和结合运用之上,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制度,具有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特点和优势。依靠这种优势,我们逐步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小康,走向富强。新时期以来,我们依靠这种优势,赢得脱贫攻坚战、抗洪救灾等一系列重大挑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大考中,“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学史崇德,汲取力量
崇何德?这个“德”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过程中所形成的红色“精神谱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接续奋斗,形成了彰显党的品格、符合人民需求、顺应时代潮流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扎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智慧,是用鲜活生动的斗争基因串联起来的“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孕育生发于革命时期。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作武器,开创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在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陆续培育形成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精神基因。革命时期的精神充满了流血和牺牲的战争色彩,彰显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的时代主旋律,具有最鲜明的革命特征。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丰富发展于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大寨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这时期的精神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显著特点,展现了中国人民遇水搭桥、逢山开路的拼搏面貌。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赓续发展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攻坚克难,铸造了小岗精神、特区精神、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这时期的精神主要呈现出敢想敢干、大胆探索的特点,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质。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升华发展于新时代。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承光荣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呈现出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培育出诸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抗疫精神。这时期的精神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核心思想。学史崇德,要将红色传统、红色基因丰富好、发扬好、传承好,用好红色资源,把红色江山代代传承下去。
学史力行,勇挑重担
力何行?这个“行”是起而行之,是党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明理、增信、崇德的归宿和落脚点。学史力行要把党史学习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通过学党史悟思想,进而转为办实事、开新局的强大动力。
党的初心使命召唤力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今天,学史力行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新发展格局召唤力行。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坚持总结经验,提高把握大局、应对挑战的能力和水平。坚持辩证思维,以动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方向,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自贸试验区(港)等开放平台建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科教强国召唤力行。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科教实力,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发展壮大科教力量,在“卡脖子”关键领域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应用研究;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系统性变革。
党的百年历史蕴含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精神密钥”。 在党史学习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关键是在百年党史的启迪和感悟下,汲取党的实践经验和奋进力量,在解决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中行而有向、行而有为、行而有效。
(作者简介:胡金焱,青岛大学党委书记。)
作者:胡金焱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