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殷切期望,高屋建瓴,意义深远,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全局意识、战略意识和未来意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无愧于新时代,做一名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可多可少的点心,更不是信手拈来的拼盘,恰恰相反,思政课的设置是科学的、严谨的、合理的,课程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当中,课程之间是一个互为支撑、各有侧重的关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解决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再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展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演绎的是近现代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境遇,历史地再现了中国独特的国情,再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轨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传授的是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治,提供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基础与法律保障。与其他课程一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显在的科学性、知识性、系统性,但是,它又有别于一般的课程,因为它兼具极强的阶级性、政治性、政策性、时代性,即便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学理性、学术性、价值性。如果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能“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都能以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性、知识性、学理性、学术性为立足点,细细解读,点滴求证,从政治性、科学性、价值性、合理性上给予大学生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从而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养成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存在方式,试问: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能不爱听?
二、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的同时,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思政课教学要秉承一个理念,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一理念,不仅是讲好思政课的重要遵循,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形象体现。所谓“因事而化”,指的是思政课教学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不能为了理论而理论,思政课教学不能脱离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所谓“因时而进”,指的是思政课教学要深刻体会与准确应答时代的声音、时代的问题、时代的诉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未来。所谓“因势而新”,指的是思政课教师要具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要因势利导、因势而教、因势而为,通过具体、生动、深入的纵横比较,把基本原理讲得深入浅出、清晰透彻。思政课教学教的是理,学的是理,而不是说教,因此,强调思政课教学,并非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学术素养与学术魅力,否则,纯粹的课堂教学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是不可持续的。思政课教师要“在马研马”,要积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调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聚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聚焦思政课教学的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增强对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和时代诉求的解释力,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深厚的学理支撑与学术含量。
三、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既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还要贴近实际、贴近对象、贴近具体,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学术负责、对教育负责。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且是贯穿教学过程的永恒话题。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需要细致地把握与科学地处理。老师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听得味同嚼蜡;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无聊透顶:这种现象,就是教与学两者之间矛盾的课堂体现。细加揣摩,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四个维度上。在教学目的维度上,那就是:为谁教?为谁学?在教学内容的维度上,那就是:教什么?学什么?在教学方法的维度上,那就是:如何教?如何学?在教学手段的维度上,那就是:利用什么教?利用什么学?在教学效果的维度上,那就是:教得怎样?学得如何?研究这些矛盾是思政课教师的首要课题,而解决好这些矛盾,不仅能够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四、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中心,教师回归课堂是一种本然状态,教师用好课堂则是一种应然状态。对于教师而言,主体性需要激发,积极性需要激活,创造性需要激励,教学的能力需要释放、需要发展、需要提高。同样道理,对于学生而言,主体性也需要激发,积极性也需要激活,创造性也需要激励,学习的能力同样需要释放、需要发展、需要提高。课堂教学需要聚焦,亲和力需要弥补,针对性需要加强。那么,如何提高亲和力?如何加强针对性?首先,需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提升理论教学的感染力。思政课教师的最高境界是:让马克思说中文,让大专家拉家常。教师要放下博士的帽子,放下教授的身段,放下学术的架子,充分利用学生的所闻所见、乐闻乐见,察其言,观其色,规避宏大叙事,摈弃教条说教,秉承润物无声,拥抱春风化雨,“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真正做到让原理变生动,让大道理接地气。其次,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升理论教学的吸引力。思政课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综合利用讲授式、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方法,综合运用慕课、微课、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手段,使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更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美好期待。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思政课教师要练就过硬的本领,增强自身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所传的道、所授的业、所解的惑、所讲的理,要有充足的底气和坚定的信仰。对于高校而言,不但要让有专业的教师讲专业,让有文化的教师讲文化,而且要让有信仰的教师讲信仰,让有道德的教师讲道德。“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一定要有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和决心,一定要有清醒的政治意识、使命意识与担当意识,一定要时刻谨遵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作者: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贾乐芳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