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脱贫攻坚 培育优秀寒门学子———山东建筑大学构筑四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0-01-10 15:51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7、8月刊作者:山东建筑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傅晓 A+A-
-分享-

专题·开创新时代高校学校资助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建筑大学党委把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作为学校助力脱贫攻坚、助力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重大政治任务。学校将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精准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层面,以学生为中心,以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提升学生受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了“资困、励志、强能、善施”四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让学生得到全面资助,汲取成长的力量,拥有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真正实现教育在扶贫攻坚伟大工程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使命。

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利,为贫困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经济资助

  学校将教育脱贫攻坚作为重点工作,坚决落实好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要求,积极探索精准资助的新思路新方法,构建精准资助工作模式。健全规章制度、精准认定资助对象、按需搭建资助体系、严格执行国家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评审发放政策、重点关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经济资助。

  精准认定贫困学生,维护教育公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是维护教育公平,有效开展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为提升认定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学校自2015年起就实施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认定体系。该体系将学生家庭情况、经济情况、家庭成员收入支出情况以及在校花费情况和具体表现等内容科学量化为34项相关指标并予以权重,通过申请学生自评和评议小组民主评议的方式计算出分值,根据分值确定申请学生是否具备贫困生的资格及相应等级。这种“量化测评+民主评议”的认定方式不仅更加科学更具可操作性,而且能够充分保证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和认定结果的客观性。每一年,学校还会根据大数据分析、实地家访和调研座谈的结果进一步优化认定体系,对认定的量化指标进行修正,使其更加适合当前学生情况,更有助于精准筛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贫困等级,为后续的精准资助工作打好基础。

  分层施助,按需搭建资助体系。所有经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被纳入学校精准资助数据库,实行动态精准管理,在学年结束前开展已认定学生的复议工作,及时调整学生贫困等级;学校还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基本情况分层施助,运用“奖、贷、勤、助、补”等多种资助措施,合理搭建资助体系;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各学院的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管,督促指导学院落实资助措施,及时开展突发重大变故等特殊情况学生的临时性救助工作。2018年山东寿光及周边地区遭受的洪涝灾害,给灾区学生的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确保受灾家庭学生顺利就学,学校按照教育厅的相关部署,全力开展受灾家庭学生教育保障工作。针对193名家庭受重灾学生,学校为每人发放了1000至2000元临时困难补助,并报销学生的返校路费,总计发放金额27.22万元;针对灾区新生免费发放卧具和军训服装,以及校内就餐补助、公共交通补助、话费补助和生活用品补助4项补助金,确保他们在校学习和生活不受灾害影响。

  畅通“绿色通道”,确保困难新生顺利入学。为保障无力缴纳学费的新生能够顺利入学,每年学校都会在新生入学前随录取通知书一并发放学生资助宣传册,在微信公众平台专题推送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和“绿色通道”流程介绍,将政策宣传工作前置,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精神压力,设置校院两级“绿色通道”受理点,采取“线上+线下” 的双重模式受理。2018年,学校专门设计研发了 “绿色通道”手机APP,进一步简化了“绿色通道”受理审核流程,精准划分申请学生类型,提前预设不同类型困难新生的审核模板,通过手机扫描学生入学通知书的条形码即可完成审核,在全省高校首创实现了“绿色通道”工作的读秒审核,当年共计784名新生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入学,缓交学费532.09万元。

  重点帮扶,全力推进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扶贫工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是高校教育扶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对象,为进一步做好这部分学生的资助和教育工作,2018年学校发布了《山东建筑大学关于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精准施教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为重点,建立健全精准帮扶工作机制,通过实施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帮扶手册、落实家访工作机制、抓好精准施教切入点,全校各级职能部门、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联动、全力配合,扎实做好教育扶贫工作。2018年,学校共有省级标准建档立卡学生255名,在为他们落实国家和省政府的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学校还投入专项资金为山东省籍建档立卡学生免除学费128.85万元;为省内外319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发放御寒棉服,总价共计7.49万元;同时学校还在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专项技能培训、素质拓展和团体心理辅导等方面给予建档立卡学生专项支持。

坚持“思想脱贫”育人方针,让贫困学生在受助中汲取成长力量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容易出现社会交往能力差、责任意识薄弱等问题,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做好保障性资助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建设,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挖掘困难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深入探索资助育人导向,着力加强受助学生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设置诚信标尺,强化诚信意识。学校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资助体系搭建工作为契机,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在认定申请、评议和体系搭建的各个环节,设置诚信教育切入点,要求申请学生和评议小组成员填写《申请学生诚信承诺书》《评议小组诚信承诺书》,为所有体系内的学生建立《受助学生诚信档案》,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如实展现学生在校表现和诚信面貌,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树立诚信标尺,将诚信为本、立德立身的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于心。

  学校还将5月定为贷款政策宣传和诚信感恩教育主题宣传月,着力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宣讲大使”评选、大学生诚信宣言签名、选拔“校县结对”志愿者等活动,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感恩回馈意识;通过发放《诚信还贷宣传手册》,开展金融法规网络专题宣讲等活动,杜绝“校园贷”等不良消费行为,进一步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

  评优育优,突出价值引领。在奖助学金评选发放和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学校注重突出资助政策、校纪校规和典型优秀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将评优和勤工助学活动建设成挖掘和培育优秀学生的平台,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连续多年开展“十大自强不息优秀学生”评选活动、勤工助学优秀学生评选活动,吸纳优秀受助学生进入“筑梦”公益社团、砥砺宣讲团,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育人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接触、了解这些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弘扬正能量;连续13年举办“心连心”文化节育人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励志感恩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命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融入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中,充分借助移动网络平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引领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为贫困学生创造更多可能性,帮助他们掌握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在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学校深入探索学生在个人成长发展中的主体性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发起实施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筑梦”公益发展计划。这是一项主要服务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并辐射全校学生的综合性发展计划,由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导,校大学生资助服务中心和“筑梦”公益社团作为学生发起团体,通过组织开展公益实践、学业帮扶、综合发展、能力提升和朋辈互助五大项目,逐步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交往和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抗压抗挫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思辨和领导能力,进而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拥有独立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公益实践,引导学生在公益服务中融入社会。公益实践项目是以山东建筑大学“筑梦”公益社团为主要组织,吸纳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其中获得过国家和省级奖助学金的学生进入公益社团,着眼细微,从小事做起,在校内外开展力所能及的公益服务活动,在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回馈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同时,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项目实施以来,已经成功开展了“支援课堂”自闭儿童专项志愿者服务和“百万图书大漂流”社会公益服务两大活动。其中“支援课堂”项目与济南星神特殊儿童学校共建了全省首个“爱心传递”实践教育基地。活动启动后,积极吸纳受过资助的优秀学生志愿者,通过邀请自闭症儿童来校参观、协助完成融合课程、结对互助等形式帮助特殊儿童群体。“支援课堂”还聘请了第五届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房泽秋担任大学生公益服务“爱心导师”,引导受助大学生正确投身公益事业,有序开展公益活动。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在与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相处的过程中对困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我们虽然家庭困难,但在求学路上一直有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我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跟受过资助的同学们一起参与到‘支援课堂’,一起为自闭症儿童的快乐成长做一些事情,是我们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服务和付出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2018年,在“百万图书大漂流”活动中,学校大学生资助服务中心和“筑梦”公益社团发起成立了“爱心传递亿源基金”,通过每人众筹1元钱的方式汇集乡村小学阅读基金。在短短3天的时间里同学们就捐助5000余元,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为孩子们精心挑选了多种类型的书籍。

  学业帮扶,“难不倒”小课堂发挥大作用。学业帮扶是为有学业困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门设置的辅导项目。学校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微信公众平台设立“难不倒”微课堂,面向全校学生征集困难学科,由成绩优秀的学生志愿者在线上和线下开展双线微课堂,帮助学业困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根据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和成绩匹配帮扶小组,开展一对一的学业帮扶。项目上线以来已经开展了高数、物理和四级英语专题培训,线下帮扶小组也已经成功结对帮扶近百名学业困难学生。

  综合发展,克服个人成长困难的百宝箱。综合发展项目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构建了一个个人成长需求全方位智库和百宝箱,学校汇集了专业教师、优秀学生和社会各领域的专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社会工作、科研、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有效建议。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以上有针对性的团体宣讲活动,在专业人士的带领和引导下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宣讲会已经成功举办了4期,参与学生数千人次,学生们对宣讲会的形式和精准定位的宣讲内容都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积极的响应。

  能力提升,贫困学子实现梦想的助推器。能力提升项目是学校以勤工助学双选会和“筑梦”励志强能训练营为契机,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岗位锻炼和技能提升的双重渠道。其中,勤工助学协同育人岗由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共同帮扶勤工助学学生,解决学生生活和成长发展的双重需求;“筑梦”励志强能训练营则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普适性和专项性相结合的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目前“筑梦”励志强能训练营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每年培训学生900余人。每届训练营都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方案,组建了高水准的师资队伍。通过开展户外素质拓展、演讲与口才训练、实用职场礼仪、网站搭建及运营、微信平台运营、图片编辑与处理、PPT与视频剪辑、团体心理帮扶等项目培训,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切实掌握学习之外的一技之长,同时深刻体会合作、沟通和分享的重要性,进一步挖掘了他们在课堂学习之外的素质能力和内在潜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撑,受训学生的课程满意度高达95%以上。

  朋辈互助,互助互动共同进步。朋辈互助项目是学校着力发挥朋辈间的互动影响力构建的互助育人项目。通过设立“微心愿”互助平台,征集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和需求,由平台整理后进行发布,从“无偿转让一把吉他”到“征集考研搭档”,从推荐一本好书到解决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烦恼,全校师生均可通过平台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在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求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帮助他人的“小天使”,这种良性互动在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围。

作者:山东建筑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傅晓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