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带芯毕业,“后浪”再出发
发布时间:2021-02-09 08:54 来源:科技日报 A+A-
-分享-

  张紫飞在自己设计的CPU上玩超级玛丽游戏。受访者供图

  半年前,中国科学院大学“一生一芯”计划培养的五位本科生,主导完成了一块64位RISC-V处理器SoC芯片设计并实现流片。他们带着这款“最硬核毕业证书”毕业,进入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这篇报道刊出后,受关注程度之高,超出很多人意料。编辑复盘时说,“年轻人”与“芯片”,可能是吸引公众的关键词,人们素来喜欢看年轻学霸的故事,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未来。

  现在,五人都已经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研究生,还在做着从去年夏天就已经投身其中的一个项目——仍是开发芯片,但具体内容现在还不便透露。总之,他们要悄悄工作,然后惊艳所有人。

  和“一生一芯”相比,这个项目难度更大,他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多。学期中,他们常常往来于雁栖湖和中关村。学校课程结束后,他们开始了封闭开发。

  “一生一芯”计划负责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包云岗对五个学生的评价颇高——他们已经是科研项目中的骨干。

  “要看你怎么理解‘骨干’。”王华强说,这个项目离开任何人都不行。有人要设计架构,有人要实现架构,还要有人测试,查bug,解决bug……都是环环相扣。

  压力比做“一生一芯”时更大,责任和使命感也更沉重。但他们“朴素的愿望”还是和以前一样——别掉链子,别拖后腿。

  在封闭开发阶段,张紫飞和王华强是室友,两人生物钟默契地趋同了,都成了夜猫子。

  在他们看来,研究生这一学期,忙碌又充实。要上课,要做项目,千头万绪。张紫飞甚至戒掉了游戏,他觉得连玩游戏都费脑子,把日常调剂变成了看电影和动漫。

  不过,也是有点缺憾。因为太忙,交际圈并没有随着新阶段的开启而扩大。新的好友,还待结交。

  连着做项目,会觉得疲惫甚至厌倦吗?

  “这倒不会。但是越做,就越觉得自己做的和一流水平有差距。看着差距就会糟心,就会有危机感。”他俩说。

  两人都很警惕外界对他们工作的拔高。他们都觉得,自己还不算真正成了科研人。刚念研究生,还没有太多时间,去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科研品味;还没有做太多探索性和开创性的工作。目前,他们还是在蓄力阶段。

张盖伦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明年2月1日起实施!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有了“国标”

记者今天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正式 ...

09-01 15:19央视新闻客户端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09-03 10:41人民日报

铭记!传承!奋进!教育系统多种形式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虽已远去,胜利的号角仍在回响。共同铭记历史,正是要弘扬伟大爱国 ...

09-03 16:28中国教育报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