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新闻网讯 当诗情画意与严谨科学相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当室内教学与户外课堂相结合,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9月14日,山东省实验中学中心校区百草园中,一堂不同寻常的融合课程《草木的秘密》正在进行。这堂由该校语文老师刘敏和生物老师郭兆坤同时教授的课程,同学们时而大声吟诵诗歌,时而认真探索草木生长。
记者了解到,这是省实验中学首次尝试户外教学和双师跨学科融合课堂教学,在校园的一草一木中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们获得崭新的学习体验。
融合丨诗情画意与严谨科学的碰撞
刘敏和郭兆坤是这堂融合课程的主讲老师。一位是对植物有热情的语文老师,一位是对文学感兴趣的生物老师,二人一拍即合。
在融合课进行之前,两位老师已经进行过多次的探讨和磨合。“我提前来百草园看过很多次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记录,现在能够说出名字的植物有30多种,还有一些比较生僻的,估计总共四五十种不成问题。”郭兆坤告诉记者。
刘敏则根据这些植物种类,有针对性的寻找相关诗歌等文学方面的资料。以什么样的主线去展开,以什么样的内容去呈现,都是备课时思考的问题。
课程开始,刘敏通过一个小故事将同学们带入课程中,随后,老师们按照“衣食住行”的主题进行推进,从这4个方面进行讲解。郭兆坤带同学们观察、认识植物,讲解它们的品种、习性等生物学科的知识,刘老师随即带大家吟诵带有这些草木的诗歌,讲述其中包含的寓意。两门学科在同一个课堂上穿插进行,让原本有些枯燥的理论课有了诗情画意的文学点缀,让原本有些抽象的诗歌有了现实的寄托。同学们听得投入,参与感也很强。
刘敏在为学生授课
对于这次的尝试,刘敏表示,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可以和同学们一起从文理融合的角度去探讨,既了解一些植物学的常识,也同时了解到诗歌里的一些意向。希望同学能够在科学的角度上了解到生物学常识的同时,也能从文学角度认识、积累这些看起来渺小的但又是在文学的长河中经常出现的可爱的草木。
郭兆坤在为学生授课
提起策划这个教学模式的初衷,郭兆坤表示,从生物课本上单调的讲课常会让学生缺乏对植物的全面认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来说,其实每个学生从心底上都有一种热爱大自然,想接近大自然的情怀。今天的课程,能与学生一起亲近自然,去认识植物,同时还能与语文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植物背后的文化,在这样的环境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对话丨户外课堂与室内课堂的互补
这堂融合课的开展,对于同学们来说是新鲜有趣又印象深刻的。他们走出课堂,来到大自然中,亲自感受,用心体会,看到、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没有的体验。
在校园里,同学们边听边认真做笔记
来自高一的康思齐表示,从小是从城市长大的,虽然可能见到过这些植物,但是没有深入的去了解过,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和生活习性。而且平时的生物课大部分是在教室里,看着黑板听讲,或者是在实验室做一些简单的解剖。像今天这样走出教室切实观察植物的机会是很难得的,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通过这堂课,既了解了身边很常见的植物,又知道了它们背后的文化知识。之后学习的过程中,看到一些诗词,或者看到生物的知识点可能会想起曾经这样的经历,会加深印象。这堂课,陶冶了情操,也增长了知识。
高一的户佳则表示:“初中时候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的经历与之相似,我们真正的走到户外看到这些植物,了解了一些习性和结构,之后又获取了很多知识,这样的上课形式很新颖。”
对于学生们的反馈,省实验中学教师发展指导中心主任郭尚民认为,植物与中国文化的联系非常密切,有很多诗词文章都有对植物的描写,但是现在孩子们的生活远离了植物,对它们很陌生,在读诗读文章的时候,已经成了纸上谈诗,孩子们可能已经不知道书本中的那些植物是什么了,老师们愿意带着孩子走近这些植物、认识它们的香、色、味,了解它们的渊源和文化的联系,了解它们的物性,这样孩子们会产生更大的兴趣,他们的一生甚至都会与植物结缘,成为孩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节融合课是省实验中学的首次尝试,不仅让学生耳目一新,对老师来说也意义非同。郭尚民表示,促进教师发展,必须找到教师最感兴趣的东西,建立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课程融合是学校目前在考虑的一个方向,根据这次的讲座的反响和效果,下一步会考虑做成系列的讲座。
作者:迟佳
编辑:周玉森
审核:冀春鑫
自2001年接任历城二中校长起,李新生几乎每晚都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彼时的历城二中还是一所坐落在农村地界的普通高中——优质 ...
7月18日晚,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国乐团“多彩族韵·弦歌飞扬”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在山东剧院拉开帷幕。
“孩子青春期沟通像‘血栓堵塞’吗?”“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动力?”……这些困扰万千家长的家庭教育难题,在济南第三中学党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