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探求“问”的学问
发布时间:2020-03-17 11:08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安丘市兴华学校 赵秀芹 A+A-
-分享-

课堂提问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语文教师把课堂提问变成了一种单向活动,提的问题多而杂,缺乏针对性、逻辑性,教学效果一般,甚至效率低下。原因是学生没弄清问题的本质,缺乏深度思考。

有没有一种课堂,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抓住语文学科的本质,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学生思考力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发展呢?近年来,我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学习,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问”在一知半解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中内涵丰富的语句理解得不到位,有时只能弄懂字面意思。这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进入语境,深度解读。例如,我在讲《社戏》一课时,发现学生对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于是,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我’为什么非常渴望去看戏?”“‘我’的小伙伴为什么都去看戏了?”“‘我’的内心为什么充满向往之情?”“作者为什么重点描述了看戏的童趣?”通过追问,学生感悟到作者忘不掉童年生活,从而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入。

曲解误读设计“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困惑,这时,教师可以设计矛盾性的追问题目,让学生在矛盾中明确是非,改变学习方向。例如:在讲《范进中举》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范进这个人物的了解不全面,只认识到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追问:“范进在中举前后对胡屠户的称呼有哪些变化?从中有什么发现?”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范进中举前称胡屠户为“岳父大人”,中举后则称他为“老爹”。由此可以看出,范进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庸俗小人。学生的阅读认知及时与文章的“讽刺”主题联系在一起了。

文本留白巧设“问”。留白是一种写作技巧,可以达到 “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文本留白处设计追问,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留白的地方比较多。鉴于此,我精心设计了一番。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我先让学生补充省略的部分,梳理文意,即“(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理清文意后,我开始追问:“渔人是怎样‘具答’的呢?”学生根据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踪迹开始叙述,对第一段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这样,学生再读文章时所感知的内容就会更丰满。所以,教师要巧妙利用文章的留白,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个性体验紧追“问”。在回答课堂提问时,有的学生不能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总是借用别人用过的词语表述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例如,在讲《孔乙己》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多次写了掌柜的‘笑’和众人的‘笑’,每一处的‘笑’蕴含着什么深意呢?”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观点,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追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作者:安丘市兴华学校 赵秀芹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