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发布时间:2020-04-17 15:48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济南市章丘区黄河中学 于传玲 A+A-
-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作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应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根据学生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构建活泼高效的现代语文课堂。

找准“发散点”,循循善诱

行之有效的发散思维训练还需要有设计合理的“发散点”,也就是教师要精细研读课文,设计出适合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我在教《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时,找到了这样的一个“发散点”:假如古代有朋友圈,文帝在朋友圈中说:“周亚夫,此真将军也!”你将会如何回复这个问题?此问题一出,学生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身份对这个问题进行回复,沉闷的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还加深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一举多得。再比如,教《桃花源记》一文时,我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题目:你认为桃花源存在吗?学生们众说纷纭,有说存在的,从渔人的一系列真切具体、有迹可循的活动中可以得知;也有说不存在的,因为渔人虽然做了标记,可最后还是没有找到桃花源。在这种激烈的发散思维的碰撞中,我因势利导,通过介绍社会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明白这片诗意灵动的土地是身处乱世的人们最伟大也最朴素的愿望,是厌倦了喧嚣和纷争的人们的精神避难所,更是每个人心中永远的圣地。以“发散点”为依托,课堂实现了对主旨的深入挖掘。

启发学生,“答”出个性

课堂上,教师必然要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教师设疑关键是选好激发点,激起学生多向思维的欲望和兴趣。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曾导引学生做过这样一个练习:“该题目固然凝练、含蓄,点明了文中的人物,但不能揭示主题,不能表明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观点。如果只看题目,难以引发读者阅读的欲望。下面,请同学们为这篇小说重新拟一个内容明白、观点明确的题目,让读者一看题目即知小说的内容梗概。”

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通过小说内容及人物的思想表现,对小说主题思想进行挖掘,拟出以下题目:“我的叔叔钱”“亲情就是钱”“视钱如命”“爱钱的菲利普夫妇”……这些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或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或概括了小说的基本内容。这个环节的设置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开展活动,激发灵感

语文课堂离不开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载体。为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开展辩论赛、小话剧、诗歌创作、文段续写或改写等活动。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但是主题过于厚重,学生学习起来难免觉得晦涩难懂。我在课堂的末尾设置了一个续写的环节: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学生们的续写有的体现出他们作为年轻一代特有的积极和阳光,有的则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写出了与鲁迅先生相似的感悟。不管结局如何,都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也让他们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对文章的解读。

课外拓展,培养发散思维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语文的外延更加广阔。语文教学应该以语文教材为依托,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向课外拓展,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讲完《黄河颂》一课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有关黄河的历史、现状、诗文、传说等信息,编写一期以“走近黄河”为内容的手抄报。一周之后,我看到了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手抄报。每个小组的手抄报主题虽然相同,但是内容、形式、侧重点各不相同,体现了设计者不同的风格和追求。这个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协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作者:济南市章丘区黄河中学 于传玲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