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明素养校本标准有效实施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0-08-03 14:15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赵卫云 A+A-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小学处于人生成长的奠基阶段,开展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养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良好文明素养,助力全社会形成持久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至关重要。

要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学校就要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小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时代发展与个性特点要求,制定校本标准并予以实施。这个校本标准,需要充分考虑年级特点,广泛征求家庭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

突出实践性,协同推进班级管理、课堂渗透和主题活动。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管理的落脚点。因此在班级管理上,由各班班主任引领、学生参与、级部升华,制定“班级公约”,让班级公约成为学生心中的文明规范标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进而内化为学生的文明素养。通过制定“班级公约”,每名学生都是班级主人,都体验责任担当,既服务同学又严管自己,力争达到高度自治。学生的大量活动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教学是进行文明教育的最佳时间和空间。因此,重视课堂学科渗透的作用,将校本《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印制成册,班主任利用每周一节班会分解学习。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本身就包含文明素养、社会公德和传统道德文化内容,其他课堂教学也要渗透文明礼仪教育,要求教师把文明礼仪教育渗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坚持活动育人,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互助意识和合作精神。此外,与社区、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实践教育平台,组织“雏鹰假日小队”社区活动、“青年公益书屋”值班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位师生的骨血。

突出共建性,强化教师、家长、社会的全员参与意识。一方面,加强教师团队建设。落实上级班主任工作要求,制定校本职责和考核办法,将学生文明素养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每月进行量化公示,激发班主任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重视班主任素养建设,每年安排班主任参加省、市、县三级骨干辅导员培训,日常举行工作经验交流,提升他们对学生文明素养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任课教师,结合“学生成长导师制”,在班级常规管理和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方面提出详细要求。另一方面,促进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通过召开家长会、组建家校联系微信群等方式,指导家长配合学校抓好对孩子的文明素养教育,形成家校合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突出科学性,确保学生文明素养校本标准落到实处。一是建立学校、德育处、班级三级管理网络。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领导小组,从校长到班主任形成垂直联系,从组织到操作全方位联通,达到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的目的。二是抓牢文明秩序,优化系统管理。学校设立红领巾文明督察岗制度、领导带班制度及教师值周制度。红领巾文明督察岗依据《文明和谐学生18项评价标准》,对学生言行和班级一日常规表现进行规范管理,形成一套集教育、感化、督查、考核、奖惩于一体的自动化管理机制。领导带班及教师值周制度,让全体教师参与校园文明秩序管理。三是组织专项评选,树立典型榜样。评选既有月度评选项目,也有年度评选项目;既有单项评选项目,也有综合评选项目。每月月底,要求学生对照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中的践行情况,采用学生个评和小组考评方式评出 “校园文明礼仪之星”,同时根据路队文明、两操规范、班级文化等评出“文明班级”。每年六一节评选“卓越(优秀)学生”,年终评选“素质发展全优生”和“文明少年”。在单项评选中,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带动身边同学提高自身素质。例如,开展“公交文明小标兵”评选活动,让全体学生明确乘坐公交车的具体规范和要求。通过树立典型,激励先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

作者:赵卫云

编辑:周玉森 孟庆鹤(实习)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