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国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田本娜这个名字一定绕不开,她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
近日,《山东教育》(小学)发表了一篇长文,题为《谈谈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文章的作者正是田本娜先生。
多年以来,田本娜先生一直关注着山东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并与《山东教育》杂志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多次为《山东教育》杂志撰稿,为我省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和建议。近年来,虽然田先生年事已高,但她依然关心着母语教育,关心小学语文教学。前不久,针对口语表达教学问题,已是84岁的她再次提笔撰文发送给《山东教育》编辑部,这也表达出了她对于《山东教育》杂志的关爱和支持。
田本娜先生被业内称为“接地气、懂教学的大学教授”。她的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有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又有改革创新。
有着77年办刊历史的《山东教育》,多年以来,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围绕山东教育事业发展大局发掘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贴近一线,服务教育教学。这种办刊理念和风格也受到了田本娜先生的肯定。正如她在来稿附信中所说:“从《山东教育》里我能看到山东的教育在蓬勃发展,反映出教师们的工作扎扎实实,丰富多彩。希望继续发扬《山东教育》朴实、扎实的老风格。”
人物链接
田本娜,生于1928年,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她常年致力于语文教育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奖和第一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曾被授予“从事小学语文(集中识字)教学改革有重大贡献者”称号。2014年受邀参加了第3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山东教育》(小学)2022年5月刊
发表田本娜来稿原文↓↓↓
谈谈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一
我很长时间没有听说话课和口语交际课了,谈这个问题是很勉强的。但是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大学生、一些演艺圈内的人,在与人交谈时,甚至在主持节目时,往往出现语病或语言不连贯的毛病。例如很多人在谈话时,特别爱用“然后”这个词,一句话一个“然后”,难道就没有其他的连接词吗?这让听者感到他掌握的词汇是那么贫乏。况且,有时他的前后句原来是连贯的,根本没有必要中间加上一个“然后”。这种语病怎么形成的呢?我想来想去,是否来源于学习外国人讲话?有时我们可以听到有的外国人说话时,爱用“and”这个词来连接上下句,我们国人爱用“然后”连接上下句,是否也是一种时髦语?不得而知。不管时髦不时髦,听起来总是很不舒服的。于是,我联想到:青年人的口语表达不理想,会不会是因为在小学阶段没有奠定口语表达的基础?因此,我想谈谈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问题。
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倡口头语言训练。训练口语不完全是为作文打基础,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随时随地要进行口语交流,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标志着其交际能力的高低,对于一个人谋求职业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尤其是教师、演员、主持人、外交人员、从商人员等,口语表达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的、教育的等等交往,需要更多的人才对外进行交流。所以口语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掌握越来越重要。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低,主要由于应试教育形成的。我国现在的教育,不论大、中、小学,大都实行应试教育,考试又多为笔试,很少有口试的;再就是关于口语能力的评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很多学校不重视小学中的口语训练。自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的训练,以及现行语文教材也编排有口语训练内容系列以后,情况有所好转。不过仍只是在低年级比较重视说话课,各年级语文课上的问答、讨论也只限于少数学生,其他各科教学更不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了,所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仍不能令人满意。如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常说半句话,说了半句,一个意思未表达完,就跳到另一个意思上去了,语言缺乏连贯性;有的说话有语病或一句话重复地说等等。这样说话的学生,就是平时未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如按他平时说话的习惯去作文是不会写得明白有条理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到各年级,不论在说话课上或其他课上的发言,都要教学生说完整的话、通顺的话、明确的话、有条理的话。
二
“课标”很强调“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这是很正确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我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个概念,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口语交际能力是不能代替口语表达能力全部的。口语表达能力就是“说话”的能力,说话有独白,有旁白,有演讲,有讲述,有交谈,有回答问题等,口语交际就是相互交谈。
什么是正确的口语表达能力呢?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说的:“说出来的正是想要说的,不走样,不违背语言规律。”所谓不走样,“就是语言刚好跟心思一致。想心思本来非凭借语言不可,心思想停当了,同时语言也说妥当了,这就是一致”。所谓不违背语言规律,“就是一切按照约定俗成的办”。就是要说普通话、大众语。其实,“以上这两层意思虽然分开说,实际上可是一贯的。想心思凭借的语言必然是约定俗成的语言,决不能是‘只此一家’的语言。把心思说出来,必得用约定俗成的语言才能叫人家明白。就怕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不大认真,自以为这样说合上了约定俗成的说法,不知道必须说成那样才合得上;往后又不加检查,一直误下去,得不到纠正。在这种情形之下,语言不一定跟心思一致了;还不免多少违背了语言的规律。这就叫做语言习惯不良。” 这段话把语言不走样和不违背语言规律统一起来了。语言规律并不是什么深奥奇妙的东西,是约定俗成的说法,人人熟悉,天天应用的,是合乎语法的大众语言。二者是一贯的,想心思凭借的语言必须是约定俗成的。也就是说,口语表达能力要求想好了再说,说的必须是合乎约定俗成的普通话。
口语表达能力还要求“说得上口”。“所谓上口,并不是说照文章逐字逐句念出来,是说念出来跟咱们平常说话没有什么差别,非常顺,叫听的人听起来没有什么障碍,好像听平常说话一样”。这里有两个检查标准,“一项是语言的材料——语汇,一项是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这两项跟现代活的语言一致,就上口,不然就不上口”。也就是说,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汇和语法。
至于说话的内容,怎样把话说好,叶老又提出两项标准:一是老实,二是明白。他说:既不能“花言巧语,言不由衷”,也不能“认是为非,将虚作实”;既不能“含含糊糊,不明不白”,也不能“颠三倒四,噜里噜苏”。前者是不老实,后者是不明确。就是要说又老实又明确的话。
口语训练最好是由说一两句话到说一段话。开始可以说一两句话,如果训练口语时仅说些极简短的话,是看不出毛病来的,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连续说话练习的机会,及时纠正口语中的毛病。最近发现小学生在集会上发言,也学成人念稿子,这是千万要不得的,背稿子也不行。一定要求学生口头发言只要腹稿或列一提纲。平时要多做这方面的练习。
三
(一)说话训练方式
说话训练方式很多,如看图说话,观察生活说话,听故事说话,创设情境说话,绘画说话(先画后说),演讲、开讨论会、作介绍、表演相声、话剧等等。不论运用哪种方式,都要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说事件,要说清楚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说人物,要说这个人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特点,怎样感动了自己,要说真情实感。当然,也可以说自己的想象。不论说什么,都要注意儿童情绪的变化。一般是让学习慢的学生先说,再让中等水平的学生说,最后让学习好的学生说,这样可以不断补充,使学生的情绪持久。
叶老还指出:“锻炼语言习惯要有恒心,随时随地当一件事做,要严格要求。无论何时不说一句不完整的话,说一句话一定要表达出一个意思,使人家听了都能够明白;无论何时不把一个不很了解的词硬用在语言里,也不把一个不很适当的词硬凑在语言里。无论何时不乱用一个连词,不多用或者少用一个助词。”这些要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要下苦工夫。
在训练学生说话时,教师的语言示范作用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一要有正确的发音能力和讲标准的普通话的能力;二要具有善于组织语言的能力,讲话要完整,语气连贯,层次清楚,富于逻辑的吸引力;三要有调整语言的能力,讲话要有节奏,分出高低、快慢,便于学生吸取、记录;四要有选择语言的能力,同一事物可用不同的词句表达,教师的语言要接近学生的理解水平;五要有美化语言的能力,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干净、完整、连贯、正确,而且还要通俗、易懂、具体生动。以上几方面,可以作为教师口语表达的能力结构。此外,还要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善于把问题深入浅出地讲清楚。总之,作为教师的语言基本功要练得扎扎实实。现在的青年教师大多在语言基本功上欠功力。只要坚持锻炼,持之以恒,日久天长,就会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我个人也有这样的经验,小时候不爱说话,见人说话就脸红。上小学时的音乐课的考试必须独唱,我从未及格过。考大学时,因为是师范学院要求口试,当场抽一题目,准备10分钟,演讲5分钟,我讲了三五句话就下台了。监考的老师见我紧张,对我说,没关系,多练习就会熟练的。可能因为我的笔试考得好些,被录取了。上大学时,也曾为自己不敢讲话而发愁。于是就下决心锻炼,开始小组讨论我也写出发言稿,后来慢慢地写个发言提纲;经过在小学和师范的教学实习锻炼,每次实习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后来就大胆上台讲课了。在给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我逐步研究教师语言,一要把话说完整,二要分出轻重缓急,三要将重点部分加重语气,并重复讲解。我就是依据叶老的教导:锻炼语言习惯要有恒心,要当一件事来做,要严格要求。
(二)说话与练习思想
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叶老主张训练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要从练思想做起。谈到说话,当然不是随便说说。他说:“说些什么,怎么个说法,都得凭各人的经验作底子。换一句说,都得凭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语言习惯作底子。底子不好,无论如何说不好。”叶老的这段话意思是说语言不是空的,思想是语言的内容,思想依傍语言。有了想法,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对小学生来说,这底子,其实就是一串思想过程,就是思想认识。人的语言有有声的,有无声的,思想就是不出声的语言。“我们不能空无依傍地思想,我们思想依傍语言。想这个,想那个,就是不出声地说这个,说那个。先怎么想,后怎么想,就是不出声地先怎么说,后怎么说。朦朦胧胧的思想就是七零八落的语言,如果说出来,不成其为话。清清楚楚的思想就是有条有理的语言,如果说出来,就是一番好的话。思想与语言也是二而一的。把前面说的调过来说,语言是出声的思想。”这里把无声语言、有声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讲得非常明确。就是沉思默想也离不开语言,俗话说“文成于思”,说话、作文都离不开思想。可以说,口语表达能力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转换成有声语言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结构是由思维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运用语言能力、记忆语言能力构成的。构成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有:语汇——连词造句;语气——语气的长短和抑扬顿挫;语脉——连贯地、有条理地表达思想、情感;语境——说话要注意场合,注意语言环境,注意听话的对象。以上几方面做到灵活运用,就标志着口语表达能力的形成。所以练习说话,也就是练习思想;思想清楚、连贯,说出话来才能通顺。
练习说话要先有了意思,意思指内容和思想认识。习作必须有一些材料,内容从实际生活中得来,意境就是此时此地想到的,认识到的,可以凭这些练习说话。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说话、写话时,可以按以下程序去训练:一要说或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二要先想想:你对这些事是怎么认识的,先说或写什么,后说或写什么,再说或写什么,要先后连贯,条理清楚;三要每句话要说得准确、通顺,用词恰当,合乎语言规律;四要写完念几遍,看是否上口。如果按此程序要求训练学生说话、写话,作文时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三)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前面谈到构成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除了语汇、语气、语脉之外,还有个语境问题。语境就是说话要注意场合,注意语言环境,注意听话的对象,这是口语交际特别需要注意的。口语交际,可能是和一个人对话,也可能是和几个人对话。因此,说话时要注意在什么场合,如果是两个人聊天,可以谈得随便些;如果是和长者交谈或是正式的谈话,态度要尊敬对方,说话要轻声、和蔼;如果是回答教师的问题,就要听清楚问题的内容要点,语言要准确,态度要认真、严肃;如果是参加辩论会,就要抓准主题,语言要有针对性。
作为口语交际要和对方交谈,最主要的是要听清楚对方的话,只有听明白对方的话,才能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向对方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因此,要突出听的能力训练。听力也是语文能力的因素之一,由于语文考试从不测试听力,因而听力训练也不被重视。过去还是重视听写练习的,例如低年级训练听写句子,中年级听写片段,高年级听写文章概括要点等。现在的语文课不太重视听力训练,很少做听力训练。有的学生对老师提问,所答非所问,这一方面可能是对提问的内容不明白,另一方面可能是没有听清楚。有的老师反映“学生不会听课,对老师的提问听不明白”。这就应该做听力训练,可是为了省事,有的老师就把要求学生听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听力的练习机会。因此,希望教师还是要认真贯彻新课标的要求。
“课标”提出关于听的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听他人讲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等等。这些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步步落实。
总之,说话训练不能仅限于说话课或口语交际课,要在语文课中随时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在各门学科中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编辑:冀春鑫
审核:周玉森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