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育优质均衡!济宁试点“同步课堂”建起县级教育资源池
发布时间:2022-10-28 14:18 来源:济宁市教育局 A+A-
-分享-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济宁市以汶上县为试点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积极开展“同步课堂”建设应用试点工作,形成了“同步课堂重点突破,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纵深推进,大数据精准教学靶点延伸”的结构,建成了县级教育资源池,助力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发掘存在问题  探索“三阶段”解决途径

汶上县地处鲁中低山丘陵与鲁西平原交接地带,乡镇分布比重较高。部分农村学校师资不足、开不齐课、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亟待解决。

1.“同步课堂”试点探索阶段

2019年9月,济宁市教育局在汶上县率先开展“同步课堂”建设试点应用工作,累计投入资金500万元,分4批次建成“同步课堂”试点学校73所,探索出以城区学校为引领、乡镇中心校为基础的“镇域结对帮扶共同体”模式。

2.“同步课堂”试点应用阶段

2021年,汶上县广大中小学校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可持续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为建设目标,打造区域“三个课堂”的常态化、优质化应用体系,为有效连接各中小学实体教学空间提供了智能化、个性化的现代育人环境,为全体师生构建了全场景教学和泛在学习的支撑环境,全面实现“同步互动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

3.“同步课堂”试点推广阶段

2022年,为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积累更多“汶上经验”,在“同步课堂”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在全市开展“同步课堂”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力争到2023年底,实现“三个课堂”乡村教学点的全覆盖和常态化应用。

强化组织领导  构建“三步骤”联动机制

1.成立专门小组

济宁市教育局成立“同步课堂”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专家指导队伍,印发了《关于在汶上县开展“同步课堂”试点建设的通知》《关于推进“三个课堂”建设应用的通知》等一系列推进文件。

2.强化合作交流

济宁市教育局协同汶上县教体局将“同步课堂”建设应用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研究制定《汶上县“同步课堂”建设应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各单位和试点学校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具体可行的“同步课堂”建设推进措施,自上至下,联动推进,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

3.积极总结推广

2021年5月,召开全市“同步课堂”建设应用现场观摩会,组织召开汶上县“同步课堂” 建设应用试点工作阶段性总结会议,及时总结经验做法,汇集先进案例,推广特色亮点,为全市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应用工作提供“汶上经验”。

强化激励考核  提升“四方面”应用效能

1.课程评优方面

开展课程评优活动,每年年底,对在“同步课堂”建设应用过程中落实有力,创新应用,做出积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作为办学水平评估、教学成果评定、职称评审和评先评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2.课堂应用方面

分别采取城乡专递课堂和乡镇中心校带薄弱校两种模式,共组建区域结对组12个。系统推进“专递课堂”常态化应用,常态化帮助农村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规定课程,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各学校积极创新,结合实际开展直播式、录播式、“1+N”“0+N”多种授课形式。

3.教研应用方面

以“同步课堂”为平台,以乡镇或教学共同体为单位在线开展教研活动,探索县域集体备课模式。开展网络远程听课、评课指导,推动县域网络教研一体化,提高优质资源的利用率和贡献率。

4.优质资源共享方面

借助“同步课堂”大数据云平台,深挖系统内优质教学资源,面向全县优秀教师开发和遴选各科目优质课程,鼓励制作微课程、微视频等灵活多样的学习资源,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网络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形成资源较为丰富的县域教育资源平台。

编辑:冀春鑫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