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到,能够感悟数据的意义和价值,有意识地使用真实数据表达、解释与分析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现象,这是统计教学的总目标;在“学段目标”和“课程内容”中都提到,要经历收集、整理和表达的过程,会用合适的形式表达数据,并做出简单判断,形成数据意识。研读新课标可知,统计与概率领域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数据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怎样设计与实施教学才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新理念下,统计教学如何让学生感悟数据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针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主题,我和课程团队的教师开展了课例设计与实践。
一、真情境、真任务、真统计,感悟统计的价值
新课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主题的学业要求是,能根据问题的需要,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上获取数据,或者通过其他合适的方式获取数据,教学提示中也要求从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入手,学习统计图。可见,真实的问题情境和任务驱动,是让学生明确数据的意义、感悟统计的价值的必备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基于目标思考本节课的问题情境怎样确定,其中的真实任务是什么,之后再考虑怎样具体设计。
我们在研究“折线统计图”一课的教学时,最初的设计是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直接给出一组历届奥运会上中国获得的金牌数,让学生用条形统计图呈现各届奥运会金牌的数量,从而发现各组数据的高度有起伏,在用手比划不同高度变化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从表面看,这是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的折线统计图,好像能够让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能表示变化趋势的特点。但是仔细对比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还是发现了问题所在:只是为了呈现结果而选择统计图,至于为什么要统计学生没有感受,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做,这样的教学只把学习基础知识作为了重点,忽略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之后的教学设计,我们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做了修改。教师在第二次设计“折线统计图”时,充分利用奥运会金牌数量的信息,创设具体的情境,设立真实的任务,让学生感知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具体设计如下:
(一)创设具体情境。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法国巴黎举办。
(二)设计真实任务。请同学们预测下我国在这届奥运会中将取得多少金牌?主要设计引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组织简单交流后,让学生明确要对近几年的我国奥运会金牌数量进行统计分析。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组织学生简单交流规划方案,教师布置课前学习任务:调查1996年至今我国奥运会金牌数量,用合适的形式呈现统计结果。课上交流展示统计结果,分析我国各届奥运会金牌数量的变化,也就是展现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情况。呈现学生调查结果,让学生感悟统计表不直观,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变化趋势,需要新的统计图来表示。学生尝试用折线统计图表示,自学折线统计图,明确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总结画法。展示学生完成的折线统计图,并提问:在巴黎奥运会中,我国将取得多少金牌?学生借助图分析,说明理由及判断结果。
这样设计与实施,使本节课的教学落实了“三会”的核心素养目标:遇到实际问题能看到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也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能想到并且会选用所学统计相关知识分析,也就是“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借助统计图表呈现并介绍统计结果,就是“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二、抓重点、轻作图、重分析,培养数据意识
通过研读新课标,我们对数据意识的理解是:学生在遇到生活问题时,能想到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合理地预测或判断事情的结果或者发展趋势。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是有数据意识的表现,会看图,会分析,能够依据统计数据合理地判断或预测事情的发展变化更是数据意识培养的重要方面。记得华东师范大学孔企平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讲过,因为有着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手绘作图不是生活实际中的必要,我们的统计课教学要改变把学生会画图作为重点的肤浅认识,会看图,会分析,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才是学生需要的,有数据意识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
“折线统计图”单元教学中的大概念就应该是感悟折线统计图的价值,能自觉运用统计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个大概念设计教学。在学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完成简单的折线统计图绘制后,教师从不同的层次设计提升学生识图、分析能力:第一,出示完成的统计图,让学生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预测事情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学校体育节班级选拔跳绳运动员的信息,让学生观察两位同学近两周每天练习跳绳的数量统计图,分析、决定选哪个同学参赛并说明理由。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主要功能,感悟统计的价值,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目前大家都看好的同学获胜也不是绝对的结果,进一步感受数据的随机性。第二,教师出示没有刻度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根据它讲故事。说明读图要注重本质,要结合具体数据分析,不要单凭折线统计图的样子确定事情的变化,因为图的表象受单位刻度大小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样子。第三,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折线统计图,说出生活中常见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在具体的问题分析中比较选择出合适的统计图。经过这三个不同层面的练习,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数据意识、感悟数据的随机性的要求得以落地。
三、真调查、真实践、重体验,以项目化学习为主要形式上好统计课
广义的项目化学习应该是一种教学的理念。项目化学习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有着真实的任务驱动,是在调查、统计、分析、整理数据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寓学科知识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像专家一样去思考,是深度学习的有效形式。统计知识的教学应该采用项目化学习的理念来设计与实施。在四年级数据的分类与整理教学时,我们采用项目化学习的理念来设计“定制校服”,用2至3节课来完成“条形统计图”的教学。
第一节课,创设真实情境,感悟统计学习的价值。教师可借助校服征订通知单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基于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学习统计知识,让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价值;之后引导学生基于项目学习,制定简单的活动方案,交流方案的可行性,其他小组完善方案,教师对调查活动做必要的指导;课下让学生通过合适的形式调查并记录班级内各位同学校服尺码情况。
第二节课,基于核心问题,认识条形统计图。课堂上组织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说一说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反思,提出新的问题“怎样能快速地看出每种型号衣服的征订情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调查到的数据,并做成统计表,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衣服制作时通常以5个单位做一段,分段设计。小组合作分段整理各个尺码校服的人数。教师指出,为了能使结果更为直观地呈现,数学上通常采用统计图进行分析,让学生借助作业纸完成条形统计图,并规范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最后,观察统计图,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直观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对本班同学校服征订情况做出总体分析,把分析结果提交班主任老师,作为校服征订的依据。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如果我们班再新来一名同学,他校服尺码一定是征订数量最多的这个吗?”从而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新课标下的统计教学,教师的着眼点要放在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和对数据随机性的感悟上,不要再局限于基本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用统计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统计的思维分析问题,用统计的知识呈现问题分析的结果,也就实现了“三会”的数学课程总目标,做到了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学。
来源:《山东教育》(小学)
作者:钟仁慧
编辑:冀春鑫
审核:周玉森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 ...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强教必先强师。近年来,淄博市临淄区遄台中学以深入落实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 ...
近年来,临朐县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五育并举”育人体系,锚定“塑心健行,育德润才,助力临朐学子健康成长”的工作目标,大力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