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悟
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
发布时间:2023-02-15 15:37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何宗昌 A+A-
-分享-

  教学实践表明,道德与法治课需要将知识与实际有效融合。这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实践课本中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良好的品德以及综合素质。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十二三岁的初中生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因此很难将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深度融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经头脑的抄写、“填鸭式记忆”成为学生的选择。那么,如何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这一大课堂,让学生学习起来有滋有味?

  再现生活,激发兴趣。学生在生活中的认知、经历、感受和体验都是人格生成的主要动力,在生活中认知得越深入、感受得越深入,感悟得就越充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经历,寻找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回顾校园生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学习新天地》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多个教学环节:一是情景再现。播放大家入学时留下的照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回忆自己成为中学生时的情景。二是“七嘴八舌谈变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诸如“成为中学生的我”这个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及对中学的认识。三是交流感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讲一讲在以后的中学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四是落实行动。伴随着下课铃声组织学生安全、有序地度过快乐的初中生活。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走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初中生活与课程紧密相连。

  模拟生活,获得体验。初中生年纪较小,对人生的体验单一,真正的人生感受也很少,很多情形他们都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内容包括中国传统节庆期间的生活习惯与礼仪、紧急情况下的避险措施、交通规则、公共秩序等。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我们在课堂上提供了一定的场景,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探索、感受、感悟和理解。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对不良诱惑说“不”》一课时,教师可以分别设计多个不同的不良诱惑的场景,让学生观看这些场景,并引导其由此联想自己如果遇到这样的场景该如何应对。随后,结合这些场景进行解说,教给学生们如何正确应对这些不良场景,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应对方式,再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后,有效地结合自己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验并总结出类似场景的应对方法。教师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邀请学生模拟不良场景以及正确应对方式,让学生们将正确方法记在脑中,并从亲身体验中收获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收获甚微,学生们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强大的力量,积蓄在自己心中。

  走进生活,学会实践。道德与法治课为我们带来了多姿多彩的校外实践生活。我们希望合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社区中认识与实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拓展兴趣、提高社区实践技能。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自己的一日生活、学习情境回放,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结合刚才的视频,回顾我们过去的班级生活,你觉得我们在班级里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并讲解这些问题。随后还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社会实践,去交警部门、社区等参观,感受制定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随后安排学生们进行社会实践,感受规则的无处不在,有更好的生活体验经历。

  回味生活,学会交流。课堂交流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常用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简单思维加工,用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道德与法治课中可以发现很多让我们进行讨论交流的切入点。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踏上强国之路》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看表现祖国强大的视频资料,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祖国强大不强大?祖国是怎样的强大?你们如何看待我们祖国的强大”等话题。随后,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由视频勾起生活点滴回忆,在讨论时就有话可说,有的小组还做了简单的记录。讨论中,我们有时会推选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有时会由每个成员轮流向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生活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热情,让他们可以更自觉积极地完成学业。同时,生活化的场景教学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治素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何宗昌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