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市特殊教育学校:让每棵幼苗都绽放在春天里
发布时间:2023-02-21 10:2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张琳、张桂玲 A+A-
-分享-

  在招远市,有这样一支特殊教育团队,近10年来坚持不懈,把课堂搬进残疾儿童的家里,对患有脑瘫、智障、孤独症及肢体残疾等情况的特殊学生因材施教,为更多特殊家庭送去了关爱和希望。

  这支团队来自招远市特殊教育学校。多年来,通过积极探索普特融合、医教结合、康教一体、多部门联动等有效的送教上门服务模式,“哪里有残疾儿童,哪里就有爱的凝聚”成为该校的一张名片,近期获评山东省送教上门优秀案例。

  “双包”制实现“零拒绝”

  为提升送教服务专业性和实效性,招远市特殊教育学校发挥特殊教育专业特长和辐射引领作用,成立了由市教体局牵头,民政局、残联、财政局、卫健局等单位和爱心企业、志愿组织联合送教上门的机制,将全体教师分为10个送教组,实行领导干部包小组、小组教师包学生的“双包”责任制,形成了以控辍保学为目标、助力脱贫攻坚的送教上门模式,实现了残障儿童教育全覆盖、“零拒绝”,保证让每个残障孩子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棵幼苗都绽放在春天里。

  目前,学校送教的学生分布在16个小区、5个乡镇,涉及脑瘫、智障、自闭症及肢体残疾等疾病。教师们带着教具与康复器材走进重度残障儿童的家庭,带给他们温暖,教给他们知识,帮助他们康复。

  “一摸、二选、三定、四查”精准送教

  为科学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确保送教上门工作不流于形式,学校开展了“一摸、二选、三定、四查”运作模式,按需施教、精准送教。

  “一摸”,即摸清送教学生的家庭状况、家长需求、学生病史、学习愿望,建立“一生一案”,存档以备评估使用。“二选”,即选教师、选教材。根据学生残障程度和学习需求、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专长的教师送教。“三定”,即定计划、定方案、定内容。计划包括教学计划、个别化教育计划;方案包括学校整体方案和每个小组方案,具体方案包括指导思想、送教原则、经费保障和实施要求等。定内容就是确定每次送教的具体内容。教师在每次送教前要备课,根据计划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环节和手段,撰写送教档案。“四查”即查送教准备得是否充分,查教学时间是否充足,查送教行为是否规范,查送教档案台账是否完整,从而保证送教行为规范有序、科学有效。

  一桶油,一袋米,一袋水果,一箱牛奶,一双鞋子,一件棉衣……每次教师送教上门,学生都会额外收到一份物品。“这是党和政府的牵挂,是学校和老师的关心。”一名学生家长动情地告诉记者,“孩子笑了。曾因残疾而暗淡的生活又有了阳光,有了爱的力量。”

  量身打造专属课堂

  在这支送教队伍里,教师刘洪玲已从事特殊教育事业25年。身为党员教师兼送教小组一组组长,她精心钻研送教上门工作,扎实开展个案研究,为学生量身打造专属课堂。

  姜鹏(化名)是刘洪玲送教的学生之一,今年13岁,患多重残疾。他的双腿先天畸形,不能独自端坐、站立、行走;双手不能正常抓握;双眼震颤,不能长时间注视物体;发音不清,认知感知能力较差,只会表达简单的需求。因其父母常年在外,多年来,他一直由年迈的祖父母照顾。而祖父母能给予孙子的就是解决他的温饱问题,至于教育,根本无从谈起。

  根据姜鹏的实际情况,刘洪玲为其量身定制了个别化教育计划,用孩子喜欢的玩具引导他,激发其学习兴趣。慢慢地,姜鹏主动开口说话了,虽然口齿不那么清晰,但脸上有了自信。

  同时,为了让姜鹏得到更专业的康复指导和训练,学校联合康复医院,请专家对他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院方根据姜鹏几乎无动作能力、肢体协调差、无生活自理能力的特点,为其配备了专业的康复师,与教师一起送教上门。慢慢地,姜鹏可以勉强用手去抓一些小物件了。对此,刘洪玲非常激动:“虽然他的进步微乎其微,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变化燃起了我继续协助孩子康复的希望。”

  姜鹏只是30多名特殊学生之一。送教前,每名送教教师都会针对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适合他们的课程,如绘画、手工、运动康复、律动、生活认知等。“我希望通过送教上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更适切的发展。”校长闫令梅说。(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张琳、张桂玲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