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气息和想象力
发布时间:2023-04-07 14:08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赵涛 A+A-
-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从过分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重知识静态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能力生成,重人文教育。在语文课堂上根据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能够很好地理解课文,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广泛的作品中汲取知识、认识社会,在写作训练中抒发情怀、感悟人生,让畅想的思维自由飞翔、情感的激荡充满课堂。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有了想象力,科学发明便有了契机;有了想象力,文学创作便有了灵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不是无章可循,应着重在语文课堂上用以下3个方法去培养。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扩想”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经常用“扩想”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所谓“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式想象,培养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课文、掌握知识。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时,诗人郭沫若大胆构思想象,牛郎织女的生活命运与民间传说截然不同。作者笔下的牛郎织女幸福自由地生活:“在天街闲游,骑着牛儿来往。”正是这样,较好地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以此为契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展逆向思维。如,多数人歌颂小草装点春色,生命力顽强,可农民对小草的态度就大相径庭。在我的启发下,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讨厌草,你不曾看到它们蔓延在庄稼地里,庄稼就蔫得抬不起头来。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庄稼要因它们的肆意侵吞而糟蹋了吗?”另一名学生写道:“草往往是一些掩盖害人东西的屏障,它们长得越旺,一些毒蛇、猛虫往往掩藏得越好,这样就为毒蛇、猛虫袭击人类提供便利条件……”可以看出学生见解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续想”的能力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让学生“续想”能让学生浮想联翩。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让学生想象一下“皇帝露丑后,回到皇宫会做些什么”;教学《最后一片叶子》一课时,想象一下贝尔曼老人在夜中带病作画的情形,教学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时,想象一下作者送走友人后的复杂心情……在课堂中也可以临时创设情境让学生“续想”:当你在花园漫步看到蜜蜂酿蜜时,你会想到什么?20年后碰到初中班主任,你会说些什么?想象一下自己年老时的情形,等等。教师可以及时合理地让学生进行想象,把故事情节想象下去,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可由一种动物或植物进行想象:由松树、莲花、蚂蚁等想到什么?让学生经常进行联想,不要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逐步培养其想象力。一次,电视台记者进行了一次现场直播测试,题目是“由‘0’想到的”。测试发现,学历越高,近似想象力越不丰富,而一群小学生的想象力却出乎意料地超过常人,他们想到了地球、月亮、眼睛、嘴巴、足球、乒乓球、家的团圆、祖国的统一……由此可见,不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十分重要。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尽情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不再是一部“照相机”,有什么显示什么,而是一个神奇的“万花筒”。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完美的人格教育。

  □ 巨野县凤凰街道办事处彭泽小学 赵涛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赵涛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