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游戏,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发布时间:2023-08-16 16:01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吕颜丽 A+A-
-分享-

  游戏是学生的最爱,无论处于何种层级,也无论知识多么复杂、深奥,只要融合了游戏,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高涨。用游戏破解课堂教学密码是重要教学选项,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主要途径。教学实践表明,游戏有度能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数学游戏切入点要精准。游戏融入课堂,其目的是调动课堂积极因子,激活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让课堂显得鲜活、生动。教师要精准把握游戏教学的初衷,在这个前提下选择游戏,效果将事半功倍。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点既零散又复杂,文本思维和学生思维认知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一旦出现偏差,教学活动将难以顺利推进。为缓和这一矛盾,教师借助游戏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让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位置和方向(一)》时,我没有直接将知识点罗列出来,让学生识记,而是以外出旅游的形式,让学生担任导游,以直观化的形式触动他们的感知。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思维活跃度很高,逐渐进入游戏状态。教师巧妙设计,以学习内容为支撑,借助趣味化的游戏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推动教学。无疑,这样的设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顺利启动。

  数学游戏形式要新颖。游戏类型不同,其呈现形式不尽相同,侧重点和效果也各有千秋。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游戏,构建知识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从游戏形式视角出发,展开探索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游戏不单单是知识与活动的结合体,它还承载着学生的情感、认知。设计游戏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点和认知起点。如,教学《面积》一课时,我呈现出来的是这样一个例题:“正方形和长方形比邻而居。有一天,它们争得面红耳赤。为了小区的和平安定,‘小村官’赶紧过来调解。经过了解才知道,正方形和长方形都觉得自己比对方大,这时,‘小村官’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们停止争吵、握手言和呢?”学生提出建议,用事实说话,测量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我给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宽等数据,学生三人为一组进行手工制作并将其周长计算出来。新颖有趣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课堂呈现出一番忙碌的景象。知识学习本身是静态、枯燥乏味的,教师巧妙设计,将动态化的手工制作融入其中,学习层级得以快速提升。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课堂互动效果显著,学生对知识也有了更精准的把握。

  数学游戏操作要精练。游戏进入课堂后,教师要有整体意识。游戏与教学的本质是相通的,但它们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数学课堂教学要想将游戏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需要全面考量和审视游戏内容、游戏形式、学生兴趣、学科属性等众多因素,从教与学的现实需要出发,对游戏进行分解、调整,删减不必要的环节,确保游戏的精准,提升其助学效果。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钟表,学生对钟表比较熟悉,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将时间节点呈现出来。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他们的信心大增。我把握住这一教学时机,引导学生由时间的感知过渡到年、月、日的学习。“每一天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寻常的日子,请大家仔细聆听这些数字,看看它们代表了什么?”我每提及一个年、月、日,总会有一名学生显得异常兴奋,因为我表述的数字都是学生的出生日期。借助趣味化的游戏,学生对自己的出生日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更全面的把握。当学生对知识有了精准化的了解后,我借助简单的拼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消化知识。这节课难度系数不大,但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用简单的游戏切入,知识学习得到了有效夯实,课堂教学便会迸发出无穷活力。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吕颜丽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