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契约管理下“合约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25 15:47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秦萍 A+A-
-分享-

  建设高质量课程育人体系,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实现个别教育,是新时代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根本途径。济南市历下区龙德学校以特色学校创建为契机,在变革中打造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样本,完善特色课程体系,营造未来教育的新生态。

  一、学习合约,探寻学科规律的密码

  学习合约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与教师签订一份《学习计划书》。由此,学生们从被动走向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同时“倒逼”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每名学生,掌握必备的学科教学知识。“合约课程”与大单元、项目式、UBD结合,以大概念为核心,实现教学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内容情景化;用整合的思想,构建概念地图和稳固的学科理解图示,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合作解决问题。

  二、选课走班促进分层分类课程的精细化、多元化发展

  选课走班课程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仅关注知识传授、忽视个性发展的局面,解决了让学生们“齐步走”的难题。选课走班赋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让每名学生拥有个性化的课程表、“私人定制”的学习路径和学程,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分层课程注重因材施教,支持学习速度的差异化;分类课程强调跨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三、学科教室的资源建设,让学习真实发生

  学科教室根据不同的功能被设计成单元学习资源区、优秀成果展示区、体现“合约课程”契约管理区、目标墙和问题墙等版块。其中,单元学习资源区分为资源库和知识小测两块区域。资源库提供给学生可查阅、可借鉴的学科资源、评价量表、学习工具;知识小测区域的设置向学生明确了课前检测和课后巩固的学习任务。

  优秀成果展示区除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外,还张贴了当下的时事新闻和热点话题。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学习笔记、读书笔记、学科海报等都是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体现“合约课程”契约管理区,学校将能体现“合约课程”和契约管理的元素、单元模块的学习合约上墙进行展示和分享。学习内容提示、学习时间规定、需要参考和阅读的书籍资料、学习方法指导等内容按照学习模块进行展示并及时更新和充实。此外,目标墙呈现单元学习的目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墙呈现学习的认知地图及驱动性问题,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主动的探索。

  四、公共空间打造有创造力的校园文化

  学校精心布置公共空间,在每个楼层每个年级的开放空间内摆放图书,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沉浸式阅读和交流。学生每日徜徉在书的暖阳中,感受着水袖烟波、丹青水墨、萨尔图落日的闲适和柔情。巧妙设置海报,既包括选修课、社团招新、话剧表演、竞赛活动的海报,又涵盖树立标杆、突破自我、表彰先进、设立目标的宣传。同时,自我管理规划、学生管理项目的产品都在公共空间进行展示和更新。

  选修课、艺术课的成果,科技制作的创作发明,日常比赛的成果,都以作品的形式在公共空间进行展示。学生们为此有了成就感和激发力,同时培养了审美能力。

  五、“爱学课堂”以学科为本回归学习的本源

  学校积极构建契约式课堂的范式,形成可视化课堂模型和课堂量规,总结出新授课和复习课的课堂流程,通过“爱学课堂”实施德育渗透,提高课堂效率。

  “爱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驱动性问题为抓手,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教师在教学中主动进行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项目式、主题教学,跳出“小知识”的局限,摆脱知识点教学的束缚和禁锢,强化“大概念”的意识,把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建立结构化图谱,同时关注学科核心知识的掌握和落实情况。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秦萍

编辑:白天

审核:王煜玲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