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三部曲”
发布时间:2024-08-28 14:53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姜静 A+A-
-分享-

  家访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它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对实施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家访需要奏响“三部曲”,即家访前、家访中、家访后三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必须注意的事项。

  家访前

  教师要掌握被家访学生的第一手资料。这项工作关键在于平时的观察和积累,要准确,千万不能出错。这是寻求家长协助做好学生工作的事实根据。教师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例如,尊重家长和学生的隐私权,不要泄露他们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特点,灵活调整家访内容和方式,避免“一刀切”;注意时间和内容的把控,避免影响学生及家长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要准备好本次家访的主题和关键词,拟好谈话提纲,并且做好心理准备。平时,教师在校内工作,有熟悉的工作环境,有同事为伴,有校长的支持;而家访则是在陌生的环境中做家长的工作。虽然绝大多数家长通情达理,支持学校的工作,会热情地接待教师、和教师沟通,但也有个别家长对家访的教师冷若冰霜,让教师坐“冷板凳”,甚至讽刺、挖苦教师。比如,笔者在家访时就看到,学生家长正坐在麻将桌前与几个人“垒长城”,以致我没有机会与他交谈,被晾在一旁。这些情况都要求教师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并能灵活睿智地调整心态,找到沟通的切入点。

  一定要提前约定时间。教师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网络与家长约定好时间。由于大多数家长都是白天上班,因此教师去家访最好选择晚上或者周末,并且尽量避开用餐和午休时间。同时,还要尊重家长的意见。如果家长不愿意让教师到自己家中面谈,那么双方可以约定一个合适的场合和时间,届时赴约即可。至于家访时是否需要学生在场,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只是家校双方见面沟通一下学生在校和在家的情况,那么学生可以不在场;如果教师有事情需要与家长和学生共同交流、解决,学生就必须在场。

  家访中

  家访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和家长心与心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还必须有过硬的教育学知识。只有如此,才能揣摩透家长的心理,有针对性地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形成一股合力。

  在家访时,谈话内容要按照提前拟定的大纲和本次家访的主题进行,做到有的放矢,切忌“老生常谈”,说一些无关痛痒的客套话。既不能为了讨好家长而做“老好人”,一股脑地只说孩子的优点,也不能老是揭短,向家长诉说孩子在校期间做的种种错事,把家访当成告状,使家长感到难堪,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教师可以围绕家长关心的话题与他们沟通,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

  教师要有职业素养,带好笔和记录本。因为双方谈话的信息量很大,光凭头脑很难记完整,所以在和家长沟通时,教师要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快速记录下谈话中的关键词和重点句以及家长的具体需求,以便将来回忆、分析和总结。

  家访后

  教师要尽快整理好家访记录,做好家访小结。然后,结合自己掌握的家访情况对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制订出合理的、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方案。还要随时与家长沟通,力争与他们结为“全天候的铁杆盟友”,并肩战斗,一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教师既可以走进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又可以真诚邀请家长走进校园。比如,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观摩课堂教学,参观大课间活动、社团活动,到餐厅陪着孩子就餐,等等。同时,还可以开设“第三课堂”,构建家庭教育课程体系,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课程,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有趣的亲子活动。这样做,能够使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办学目标、工作重点,体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催化剂”,实现教育的宏伟目标。

  (作者单位系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沈阳路小学)

作者:姜静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