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
项目化背景下过程性评价设计——以“《人的生活需要营养》单元项目化学习实践作业”为例
发布时间:2025-03-12 10:49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华小军 陈萍 A+A-
-分享-

  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活动,必须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完成任务的具体表现。为此,要运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在选题价值、方案设计、动手操作、反思改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依据项目报告和物化成果综合评价项目完成质量。近年来,我们深入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核心素养导向的项目化混合式教学”课题,持续进行与项目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探索,践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为项目化混合式教学修订航道并指明方向。

  “科学烹饪三餐,合理安全膳食”这一实践作业是依据济南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设计的项目化单元实践作业,适合七年级学生。该作业涉及生物学、社会学、营养学、物理、工程技术、数学、美术等学科知识,分为三部分。

  过程性目标,体现发展核心素养。过程性评价目标的设计应以课程标准为纲,将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具体化,可操性强,体现学生的综合表现。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要求是运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消化和吸收、均衡膳食等知识,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结合跨学科实践作业的要求,确定本次实践作业的目标:通过调查家庭和学校餐厅一周的一日三餐,分析其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形成基本的生命观;通过结合“平衡膳食宝塔”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能判断食谱的优点,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和责任感;利用周末时间尝试进行烹饪,初步具有实践探究能力;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宣传并绘制食品安全海报,进一步巩固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些目标中,均涉及生物学学科素养,都可以应用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任务,适配过程性目标。过程性任务是为观测学生某一目标的达成度而设计的,在于触发学生的行为,并收集学生的过程性证据,作为评价学生作业的依据。对照过程性目标,制定了以下任务:过程性任务一,设计一份记录家庭和学校一周中一日三餐信息的调查问卷,并进行分析。青少年的主要饮食阵地是家庭和学校,哪些食物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吃多少量合适,是不是只挑喜欢的吃,食品是否符合多样化要求……要求调查统计出本校或家里一周的食谱、每日菜品中的营养成分、本班成员或家庭成员对菜品的喜爱程度及特殊成员的营养需求。过程性任务二,化身学校或家庭营养师,结合“平衡膳食宝塔”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能判断食谱的优点。良好的饮食习惯、多样又均衡的营养搭配、科学合理的烹饪方式,既能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求,又能保证自己和家人健康的长久需要。过程性任务三,周末进行预设、购买、烹饪一条龙的午餐制作。选择一日食谱中的午餐,利用工程思维确定预算,购买食材并烹饪。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选择的菜品要简单、健康,且食材易得。过程性任务四,绘制宣传食品安全的海报。

  最后的评价细则,注重部分与整体协同。评价细则要能详细说明如何评估学生在完成过程性任务时的表现。评价细则应当清晰、具体,涵盖评价的各项维度,确保评价的一致性和公平性。设计评价细则时应该注意内容简练,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评价细则可以在项目化跨学科实践作业发布前公布,让学生对实践性作业成果的界定有清晰的认知,与及时反馈相结合,用于评估成效并指导未来的改进,有利于持续优化过程性评价。

  总之,过程性评价与项目化背景下生物跨学科实践作业进行整体设计,既符合“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又满足项目化背景下生物学跨学科实践的作业需求。评价细则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作品集、图片、视频等,促进学生回忆学习历程,促进多元认知的发展,进而促使学生的生命观、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学科素养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要根据实践目标设计需要突出重点和核心要素的评价任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系潍坊市坊子区博文现代学校、坊子区崇文初级中学)

(原标题:项目化背景下过程性评价设计 ——以“《人的生活需要营养》单元项目化学习实践作业”为例)

作者:华小军 陈萍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做课堂里的“大玩家”

 我是一名美术教师,但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喊我“泥巴老师”。

08-07 16:26《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孔子如何“启”与“发”?

“启发式教学”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根源,最早可追溯到孔子那里。了解清楚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打破对孔 ...

08-12 15:08《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你也可以光芒四射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向上的过程。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或许会沮丧、会迷茫,但只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恰当 ...

08-15 15: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