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加减法”激发“内驱力”
发布时间:2020-11-30 10:23 来源:山东教育报作者:张莉 A+A-
-分享-

转眼间,我在小学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已经走过了19个春秋,也逐渐喜欢上了“孩子王”这个称呼。每天踏着晨曦走进校园,看着那一张张红彤彤的小脸,听到那一声声亲切的“老师”,迎着课堂上那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我总是深感“为人师者”价值之所在。唯有活用“加减法”思维,激活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心世界,才能打开那扇门、开启那扇窗,更好地和学生一起成长。

活用“加法”,找出学生的闪光点

去年秋天,班里转来了一名叫孙小波的“问题学生”。我通过家访得知,小波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溺爱孩子,疏于管教,导致小波成绩很差,经常挨批,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放纵心理。

找到了症结,我灵机一动:既然传统的批评教育起不了作用,为什么不另寻他径?于是,我和小波约定:每天写出自己的3个优点,然后把纸条交给我保管。刚开始时,小波有点敷衍。但每天放学前,我总会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请他当场大声地念出自己的优点。

从开始时的吞吞吐吐、扭扭捏捏,到最后“习惯成自然”,孙小波的声音越来越大,语气越来越平稳。同时,他眼中开始有了神采,在课堂上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一个月以后,孙小波的成绩居然冲到了班级中游!

“你用了什么妙招啊?让孩子转变得这么好!”看到孙小波的“漂亮转身”,很多同事纷纷向我打探。我笑着从抽屉里拿出“问题学生”亲手写的一沓“优点纸条”。

活用“减法”,引出学生的自信心

今年春天,正值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学生通过“空中课堂”在家自学成为主流。当时,自律的学生就跟得上节奏,基础差的学生就容易掉队。王虹飞就是一个例子。

王虹飞是个很内向的女孩子,成绩在班里处于中游。有一次,在通过视频和学生们直播互动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她眼睛瞪得大大的,一脸焦灼。“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不会呀?”带着疑问,我拨通了她的电话。

“张老师,今天的课我没听懂,这可怎么办呢?”果不其然,王虹飞在电话那端带着哭腔,请我帮着想办法。

“不要着急,你先好好想一想,是哪一门课没听懂?”我给她出了一个主意:把小学四年级的5门课全部写到纸上,会的就用红笔划掉,最后剩下的就是“问题学科”了;然后对照课本,把“问题学科”的知识点逐一列出来,会的继续用红笔划掉,剩下的自然就是“卡壳”的知识点了。

通过耐心排查,王虹飞终于找到了问题症结——数学课上的小数与分数转化关系,还没有完全掌握。我立即联系数学教师单独为她“开小灶”。当天就解决了疑问,让王虹飞重新找回了自信。

后来,我把这个“减法思维”告诉了班上的学生,大家的反馈都是“很管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时不时运用“减法”梳理教学进度,分析经验和教训,从中受益良多。

活用“加减法”,激出学生的成长力

今年秋天,步入五年级的李鹏宇总是丢三落四,让我很是头疼。

“这习惯可不是好事,要坚决改掉啊!”我批评过他几次,也找他的家长反映过,但这个习惯却还时时发生。

“你的书包里,都装了些什么呢?”一次放学后,我叫住了李鹏宇,请他打开书包当场整理。书包里的“丰富内容”顿时让我哭笑不得——有乒乓球拍,有几颗水果糖,还有一件毛衣,课本和本子皱皱巴巴。最可气的是,当天布置的语文作业居然又忘在了教室里。看着一脸忐忑的李鹏宇,我没有发火,而是温和地和他整理起了书包:天色晚了,风有些凉,毛衣就穿到身上;水果糖要装在口袋里,乒乓球拍要放在书包最外层,课本和本子、练习册要分开……很快,他的书包“瘦身”了,身上的衣物也暖和了。

“谢谢老师!”当李鹏宇红着脸向我道谢时,我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告诉他:“每天放学前,记得给书包做做‘加减法’,这样就不会丢三落四了。”

如今,李鹏宇不仅改掉了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连做事、说话都变得有条理起来。他的父母还为此专门到学校表示感谢。而通过这一个“加减法”的例子,我也意识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再加上科学引导,学生的成长将会更高效、更顺畅。

博兴县吕艺镇龙河中心校 张莉

作者:张莉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新生宿舍,为何异性家长止步?

宿舍管理是新生接触高校教育的“第一堂课”,其背后的理念与温度,直接影响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初始印象。

09-01 08:57“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历史不仅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以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传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 ...

09-01 09:20《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伟大抗战精神滋养时代新人

当青春校园沐浴和平阳光,当琅琅书声取代昔日炮火,我们尤需在历史的回响中凝望,让那段血火淬炼的伟大抗战精神,如甘泉般滋养新 ...

09-02 08:44山东教育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