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要在“美”中育
发布时间:2022-01-04 16:14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张学炬 孙仕营 A+A-
-分享-

美育与德智体劳其他四育一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一种渠道和途径,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钙”,少之不得。但美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审美主体能真正感受到美、体验到美,并在此过程中有审美愉悦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因此,美育要在“美”中育才行。

美育需要有美的事物、美的场地、美的境界才行。学生接触美的事物越多,感受越多,积累的经验越多,才能会领悟美,才能有助于培养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才更容易看到美、欣赏美、感受美。否则,只局限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因此,对学生进行美育,学校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经常走进大自然,走进人类社会,充分感受大自然原生态的美,感受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形态的美。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心灵,陶冶情感,培养美的素养和美的品质,成为一个“美”的人,做到思想美、心灵美、语言美。这就要求教师有“美育要在美中育”的意识并付诸行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审美中学会审美。审美需要具备一种感知能力、捕捉能力,达到怡情益智的作用。但,这种能力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不行,而是要在审中学会审,在感中学会感,在悟中学会悟,否则,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

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审美中学会表达美、创造美。通过一次次的审美实践,教师要结合具体场景,运用美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体验,才能对“美”有更真切的体验和感受。既能体会美的内容,又能感知美的形式,同时学会如何表达美、创造美。由于这种美是真实的美、立体的美,有线条,有色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感知和把握,因此,学生学起来也更容易上手,能提高其兴趣和热情。

教师要学会在审美中融会贯通。审美实践的过程不仅是感知美、发现美的过程,而且是一种益智、健体、育德、促劳的过程,是一次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当然,社会实践的审美过程,无论设计多么完美、过程多么充分,都只是育人过程中的一个分渠道,课堂教学才是审美的主战场,因此,教师要做好二者的有效对接,使课外审美实践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必要补充。(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张学炬 孙仕营

编辑:冀春鑫

审核:白天

相关阅读

小饼如嚼月,最抚学子心

10月6日这一天,是中秋节,也在国庆假期,两节上演“喜相逢”。当中秋的月明遇上国庆欢腾,今年的十一必定是阖家欢乐,举国同 ...

10-05 10:33山东教育新闻网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培育新时代齐鲁“大先生”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10-09 10: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三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 ...

10-10 10: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