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报”式惩戒不可滥用
发布时间:2022-01-04 20:01 来源:《山东教育报》作者:王洪胜 A+A-
-分享-

  前不久,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平台上,一则由某高中学校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学生违纪情况通报引起广泛关注。这则通报详细列出了数十名学生的违纪情况,包括学生姓名、所在班级和违纪内容。这些被公布的违纪行为包括“上课睡觉”“考试睡觉”“旷课”,还有“抹护手霜”“梳头”“坐姿不端”“第三节自习课向别人传爆米花”“写网络小说”“哈欠不断”“上课5分钟后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等。

  通报违纪学生是一些学校的通常做法,其目的是对学生实施严格管理,让违纪学生引以为戒,并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学校的出发点似乎没有问题,但笔者认为,以微信公众号发文的方式不妥。

  学校制定校规校纪要坚持符合教育要求的原则。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的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学校和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应当基于关爱学生的宗旨,且惩戒行为要符合育人规律。违背了这个原则,校纪就有可能跨越边界,甚至会伤害学生。在上述通报列出的学生违纪现象中,有的真算不上违纪,比如打哈欠、梳头、坐姿不端等。对学生的这些做法,教师提醒或批评几句即可,没必要上纲上线,更没必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公开通报。微信公众号的高度开放性会无限放大学生的错误,会暴露学生的隐私,会触犯学生的基本权益。

  不可否认,对违纪学生进行通报,是学校对待犯错学生的一种态度和方式。如果这种方式确实能达到让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问题在于,将学生的违纪行为以实名的方式公之于众,让违纪学生和家长羞愧难当,未必就能达到让学生改正错误的效果。一些学生可能会由此产生逆反心理,变本加厉,甚至破罐子破摔,以更加“奇葩”的方式违反课堂纪律。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要求,学校校规校纪应明确学生行为规范,健全实施教育惩戒的具体情形和规则。校规校纪应清晰明确、科学合理、易于操作,防止出现各种“奇葩校规”。对学生课堂违纪现象,学校和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切莫简单粗暴。如果草率从事、处理不当,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而且会影响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要从有利于教育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符合教育规律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修正自己的行为,健康成长。(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王洪胜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