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留得住”需要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发布时间:2022-04-18 14:1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张桂玲 A+A-
-分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重点,也是两会讨论的热点议题。因为,对乡村来说,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又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广大乡村教师正是这一重要教育使命的承担者。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乡村强。如果说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那么教师就是乡村教育振兴的灵魂。

  一直以来,实现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在乡村。尤其是师资补充难、补充质量不高,是乡村教师队伍长期以来面临的“老大难”问题。虽然自2015年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以来,乡村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有些地方,乡村教育依然缺乏吸引力,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空心村”现象的加剧,致使农村学校生源萎缩日趋严重,多数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从教因缺少成就感和归属感而不愿意长期待下去,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基于此,要想让乡村教育走得稳、走得远、走得更有活力,就要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考量的则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前瞻力和决策力。由此,抓住制约乡村教育发展关键问题的关键环节,在“七寸”处发力,譬如在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打通城乡教师交流渠道等方面做好“暖心工程”至关重要。

  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有刚性制度的行政推动,如城区优秀校长必须交流到乡村,从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上为乡村学校重新“立魂”,重振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乡村学校的生态和气象。另一方面,在待遇、成长等全方位关爱教师层面也须彰显出人性的温度,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需,从而让教师看到扎根乡村教育也有美好未来的希望,从内心深处升腾起在乡村从教的动力和愿望。当然,这与当地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这也充分说明了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性——只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发展才能根深叶茂。

  总之,要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乡村从教,逐步壮大乡村教师队伍,不能只在口头上号召广大教师扎根基层,默默奉献。除要着力提升乡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要以“硬核实招”,从提高待遇、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助推其成长等方面给予乡村教师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尊严感和幸福感——让大批优秀乡村教师因“有奔头、有劲头”而愿意扎根基层,用心、用情教书育人,为乡村学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张桂玲

编辑:白天

审核:冀春鑫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