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教法背景下再谈中职教育的
基础地位和新使命
烟台市职业教育研究室理论部主任、高级讲师 李真
历经26年重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在万众期待中发布,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最大的热点是从“职普分流”到“职普协调发展”的变革,在热议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又一次受到了各种质疑,有人提出:随着近几年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逐渐畅通,职业教育层次上移,既然中职和普高毕业生最终都走上升学的道路,那么完全可以取消中等职业教育,职普分流的时间由初中后改成普通高中后,扩大普通高中规模,让所有孩子都能上普通高中,从而缓解社会对职普分流焦虑。
中职教育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存在地位会发生什么变化?今后中职教育要肩负什么样的新使命?在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中等职业教育需要面临和思考上述问题,并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回答。
一、中职学校不应是社会焦虑的根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贡献卓著,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扩大就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
但是,任何一种教育类型在不同的时期其发挥的功能都是不同的。在历史发展的滚滚车轮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人群初次就业年龄后移,企业招聘人才的学历层次上移,人们对高质量的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直接面向生产一线就业的功能越来越弱化、为高等学校培养输送具有专业和技能基础的生源的功能越来越强化。2019年以来我国实行高职三年扩招300万的政策,取消了中职学生的升学比例限制,中职毕业生升学比例大幅提升,在2020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抽样调查近两万份样本中就业的比例仅为35%,山东省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比例更是早就超过70%。
在这种情形下中等职业教育依然受歧视,这是有深厚的历史根源的,一方面受“学而优则仕”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制度设计长期以来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即“重学术轻技术”,在制度、经费、师资等各方面的政策保障上,职业教育一直都无法与普通教育保持协调,特别是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后,国家提出重点发展普通高中,中职学校严重萎缩衰退,只有被普通教育淘汰下来的学生才上职业学校,最终导致了“招生难、生源差”的局面。数十年下来,中职教育成了“失败教育”的代名词,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直到“技工荒”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我们才感到职业教育的缺失,多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中职教育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不是旦夕之间能改变的,所以职普分流引起的焦虑不应让中职教育来背锅。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教育体系的系统设计、以学业成绩为依据进行的职普分流人为导致了教育分层。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矛盾的焦点不在于是否取消职普分流,而在于怎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人的智力结构决定了每个人的天赋秉性是有差别的,有人喜欢钻研理论,适合学术性研究,有人动手能力强,擅长技术性操作,这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出现了明显分化,理想的教育环境是普通高中为适合从事学术的学生设计,中职教育为适合从事技术的学生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但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并非来自真实意愿和禀赋,“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片面观念会令很多家庭忽视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被动接受并不适合自己的教育。
二、“就业与升学并重”定位下的中职发展之路
新职教法系统构建了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与保障体系,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中等职业教育不但基础地位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而且在新时代又增加了新的内涵,肩负起新的职责和使命。2022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为“就业与升学并重”,新职教法更是在外部破解了职普教育之间的壁垒,在内部打破了职业教育的天花板,从法律层面畅通了职校学生的上升通道。教育部陈子季司长提到“修订后的职教法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教育,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突出中职教育的教育功能,提升认可度,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的教育类型。”早在201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就提出,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基本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并为高等学校提供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基础的合格生源。由此,中等职业教育完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开始转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到了2020年,《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支持山东把中等职业教育确立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培养基本劳动者和一般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一定技术技能基础的合格生源。至此,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基本实现与产业升级相匹配的衍变。
在国家层面职普融通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构建起来,在具体实施和配套措施方面,中等职业教育还要从实际出发,解决好一系列问题。一是改革职普协调发展的指导标准,改变以往单纯以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依据的分类方式,探索更被社会接受的、真正能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先天禀赋选择教育类型的职普协调方式。二是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建立更加适应中职新定位的教学体系,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扎实技术技能基础,一方面也要为学生打牢合格的文化基础。三是坚持以德为先,中职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中职德育要以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为重点,结合中职课程特点开展中职学校“课程德育”,塑造工匠精神,培育少年工匠。
作者:李真
编辑:王煜玲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