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也要适时开展时事教育
发布时间:2022-10-12 10:47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周荣成、王文娟 A+A-
-分享-

  童年时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养成良好品德并具备法治精神是学生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的必然要求和扎实保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使祖国的下一代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力与素质。

  时事教育没有标准答案,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己探索更多知识、思考可能的角度,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实践习惯、独立思考分析习惯。

  要简化事件,突出重点。鉴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的实际,教师应简化时事教育内容,结合课内知识加以讲解。例如,在讲授《我家的好邻居》一课时,可结合中俄友好的战略合作国际关系播放中国军队赴俄国参加军事演习的视频,阐释什么是国家层面的睦邻友好。此时,视频中雄赳赳、气昂昂的中国军人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要立足教材,紧跟时代。在介绍《交通与通信的建设与使用规范》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系中国强大的基础建设加以拓展:“中国的高铁享誉全球,华为的5G技术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时事的介绍对学生开展独立思考很有帮助。在家中,学生也可以与家长谈论时事,从而加深他们对课程的理解。

  要立足实际国情,砥砺爱国精神。疫情期间,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心态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就有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最近接连出现外国人插队和违法被中国人勇敢指责、维护国威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中,遵守规则的概念并没有涉及国际事件。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入时事,旗帜鲜明地指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遵守法律和规则,而不应因为其他的人种、国籍等背景而有所差异”,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精神。社区要求大家戴口罩也体现了规则意识。戴口罩不仅是一种自觉,而且是一种特殊情形下的严格规则。这一规则将伴随学生很长时间。(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周荣成、王文娟

编辑:王骄

审核:王煜玲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