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转出!“逆向转学”背后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1-12 08:55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何勇 周玉森 A+A-
-分享-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示了一份《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拟跨省转学情况》,引发广泛讨论。

  公示中显示,8名大学生拟跨省转学,其中1人为转入、7人为转出,涉及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清华大学1名学生拟转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这一举动被网友称为“逆向转学”。

  这样的“反向操作”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和不解。这些名校生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转学决定呢?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需求究竟是什么?

北京市教委公示8名大学生拟跨省转学信息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面对不少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第一学历”的现实情况,考进名校无疑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子们的向往。

  在这样的认知下,名校学生放弃绝大多数家长、学生梦寐以求的理想大学,转学到“双非”院校,这种被称为“逆向转学”的选择,确实给人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感觉,令人不解。

  不过,转学到双非院校就读这样的案例,虽不多见,却也不是今年独有。北京市教委去年公布的跨省转学名单中,就有北大学生转入武大,南科大学生转入北京联大,北理工学生转入江苏师大,中央民族大学学生转入呼伦贝尔学院等这样的案例。

  这些转学案例虽然罕见,但也说明了在特定情况下,学生可能会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

  事实上, “大学转校”政策一直都有,只是近年来在制度层面进一步成熟。整体来说,这一机制的程序极其严格,故而能够符合条件的学生也非常有限。

  根据政策,大学生转学只能向下转学,不能向上转学,目的是防范可能出现的转学腐败现象。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有“高考成绩低于拟转入学校相关专业同一生源地相应年份录取成绩的”情形,不得转学。

  换言之,如果大学生转学,只能转入比目前就读学校专业当年录取分数低的院校和专业。

  同时,高校是否接受转学的大学生不是义务,有拒绝的权利。按照流程,两所院校需要共同同意才能实现转学。所以,成功转学的更是少之又少。

  单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如果在一个专业的求学之路上一切顺利,很少有人会选择放弃名校的光环而转投其他学校。

图源:网络

       或许,对于那些选择转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有着自己无法言说的苦衷和特殊需求。北京市教委此前发布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转学工作的意见》,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

  文件中指出,因患病或有特殊困难、特别需要,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或适应本校学习要求的学生可以申请转学。这意味着,在那些选择转学的学生中,有些人可能正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境或挑战,使得他们无法继续在原学校顺利学习。

  以清华大学学生转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虽然校方因涉及隐私,没有公布该生的转学原因。但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学生在做出这个决定时,必然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和权衡。能够放下眼前的名校光环,重新出发,需要破釜沉舟的决心。同时,当这个决定被置于公共舆论场内接受评判时,更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

  但无论这位学生的转学原因是什么,作出这个选择,都应值得我们理解尊重。毕竟,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是不同的,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需求。毕竟,鞋子合适与否,只有脚知道。

  说完了学校,再来看专业。尽管从学校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来看,清华大学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不在同一个量级。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却是后者的重点专业,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已经超过不少985高校的一般专业。

图源:摄图网

  由此也可以看出,清华转入杭电,北大转入武大,北理工转入江苏师大……无论是“逆向转学”还是“逆向考研”,其实都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这种“逆向”不是简单的妥协或委曲求全,而是综合自己的现实情况后作出的最优决策。

  实际上,这些案例也给广大家长和学子提了一个醒:究竟是选择学校还是选择专业,一定要想清楚。尤其是报考志愿时,不可盲目唯名校或唯热门专业,而应综合考虑未来就业以及个人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因素。否则,日后的求学路上,转学、退学乃至肄业将是可能需要面对的更艰难选择。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作者:何勇 周玉森

编辑:袁琳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