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关于中职学校教师批改期末试卷的短视频引发网络热议,视频配音中一位教师称“批改的都是空白试卷,全是0分,真的无奈”。
视频发出后,便被一些自媒体账号断章取义地解读,使中职教育又被贴上了负面标签。
一
“这明显带有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偏见!”
“不是说学生不好,只是在学习方面,他们没有那么下功夫。”
“想要拿到好成绩,教师和学生都要齐心协力,不能有一方‘拉跨’。”
……
对于视频,网友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教师自身的问题,有人认为是学生基础不好不愿意学,更有些网友借此讨论起普职分流的必要性。
教师拍摄视频的初衷可能并无恶意,但调侃的语态和“左手翻页右手零分”的拍摄角度,难免让人感觉是在带节奏。短视频所表现的内容,很容易形成一种舆论误导。时值中职生春季高考备考和中职学校招生准备的关键时段,无疑给中职教育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
二
当前,我国各地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并不均衡,但社会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
以山东省为例,近年来,作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和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省份,全省围绕“类型教育”的规律、性质和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探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特别是在办学体制机制、招生就业、教育教学等方面向全国贡献了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亲和力逐渐升温,中职学校招生质量逐年提高。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从原来单纯的“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以后,更是打通了中职生不能升学的“断头路”。
下面这组数据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近三年,山东省中职招生有7.6万名学生超过普通高中线,高职招生有近10万名学生达到本科线,4.3万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中职学校,28.2万名职校毕业生升入应用型大学,每年有1200名左右中职学生通过技能大赛免试进入更高一级学校就读深造。
但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教育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社会偏见和误解。持有“只有分数低的学生才能上职校”的认知的人仍大有人在。这种偏见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选择,也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从网上留言来看,除了偏见,更多人对职业教育都持着期待的态度。那么,中职教育的发展怎样才能不“拉跨”?怎样才能真正培养“德、才、技、能”兼备的人才?
首先,需要在办学适应性上下功夫。不能再“闭门造车”,而是瞄准产业变革和升级方向,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推广项目、案例、情境和模块化教学,做有标准、有质量的职业教育,让学生爱学乐学、学有所获。这样,期末考试白卷零分的现象才能进一步杜绝。
其次,需要用“真本事”教会学生“真本领”。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赢得教学“满堂彩”。面对知识基础不同和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职业学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断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能力。要按照类型教育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成功的桥梁。
最重要的,是写好“知识+技能”大文章。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特征的因此,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为其未来发展强底蕴,同时要把学生掌握技术技能放在突出位置,为强国建设储备创新的能力。这是改变人们对职业学校传统认知、摘掉有些人“有色眼镜”的最好办法。
这则短视频的发布,正好给中职教育提了一个醒,要拼出属于自己独有的“一片天”,改革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三教”改革的路程依然还很长。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sdjyxcgzh@163.com
作者:廉德忠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