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抗击打能力很重要,他们需要吃苦,我们也需要锻炼他们吃苦。不能说因为天气不好随意停课,下雪停课、下雨停课、刮风停课,动不动就全市停课。”
日前,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对于增强学生体质的建议引发舆论关注。
一
于金明认为,在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除情商、智商外,逆商也特别重要。“很多青少年学生因繁重的学业、升学压力,生活环境和条件相对优越,就忽略了对思想健康和身体健康方面的教育,得不到很好的历练,导致心理素质和身体体质较差,需要经历一定的挑战和锻炼。”
在媒体采访中他还建议,遇到极端天气时,学校应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上课。这一建议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有些人认为“吃苦教育”已经过时了;有些则提出极端天气出行的安全问题如何保障;也有家长认为,遇到困难就停课,孩子反而失去了一个培训自立能力的机会。
就拿去年冬天来说,国内多地屡次遭遇大雪天气,一些城市的教育部门为保障学生安全,多次发布停课通知。对于这一决定,笔者身边的家长就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二
遇到极端天气,“一停了之”的一刀切式做法是否合理,确实要打个问号。
对学生而言,停课保障了人身安全,但频繁停课会打断学习节奏和进度,影响学生自律性和责任感的培养。这些问题都需要教育部门在做出决策时予以考虑。当他们习惯了天气不好就可以不用上课、遇到困难就求帮助保护的成长环境,可能会变得缺乏抗挫能力和责任心,进而影响自身的身心成长。
对家长而言,停课打消家长对孩子安全的担心,但随之而来的看护问题十分棘手。孩子放假了,家长还得上班,学习问题如何解决?尤其对低年龄孩子而言,若没有家长的督促,“自主学习”不免会变成“自动忽略”。
从学校角度来说,实际上,停课并不能由学校来做决定。教育部对于极端天气下的教学安排早有明确规定,在应对气象灾害时,各地教育部门要及时发布预警通知,并适当调整上下学时间或采取停课等措施。
三
在逢雨停课、逢雪停课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保障学生的安全,又不影响他们的成长。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有所上升,面对这样的情况,一味停课并不是长久之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要正确对待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思考如何将其因时制宜地转变为培养孩子意志力的有效途径,教会他们如何安全地迎接挑战,处理突发状况。
当然,青少年需要经历“风雨”,需要“吃苦”,才能成长。但也并不是说非要让孩子们冒着狂风暴雨去走上学路。“吃苦教育”其本质并不是“自讨苦吃”。人为制造毫无意义的苦难,会打击学生的自信,让他们陷入习得性无助。
青少年的意志力和身体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包容和支持,共同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成长空间。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sdjyxcgzh@163.com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