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抗美援朝,荣获军功章;从教60余年,育人无数;领军开创北师大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中国高校电影学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创办北国剧社、“大学生电影节”;创立“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等一系列文化品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躬耕教坛一甲子,成就了自己的传奇。
3月12日上午,在记者的电话采访中,对于自己的成就,黄会林非常谦虚,虽然已桃李遍天下,但她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一名平凡的教师,凡事躬身力行,“只要我一息尚存,便追求不止!”黄会林坚定地说道。
“一息尚存,追求不止”,黄会林教授用自身躬耕教坛的实践,为教师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因此,当时时加强职业认同、身份认同,很多方面都需要做到自律,对底线思维、红线意识要有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但,在所有的自律中,“追求不止”当是教师最基本的自律,也是最大的自律。
要不断夯实知识的根基。这是教师立德树人的“底座”。没有哪一个行业比教师这个职业对知识的需求更广博、更深厚、更宏大、更细微、更久远,唯此才能教得深、教得透、教得专,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全方面、立体化、形象化的影响。因此,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增加知识量,拓宽知识面,让自身从有“一桶水”,迈向“一池水”,再到“一湖水”,才能不断适应学生的总需求。
要做好知识的“出”与“入”。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的输出,更要兼顾自身的知识“吸入”,这样才能使自身知识的“出”与“入”实现平衡。所以,教师的自觉学习应当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的时时处处,不断给自己“充电”赋能。而且,教师不仅要阅读教育教学相关书籍,对其他有益门类的书籍也有有所涉猎,提高专业知识的精度、高度的同时,拓宽自己的知识宽度。
要努力提高育人的能力。教师的工作特色是影响人、改造人、提升人,因此,当把“如何教”“怎样育”作为教育教学生涯中永恒的课题来研究,并不断走深,走细,走实。教不止,学不止,研不止,究自然也不能停止。今天的课堂教学教什么?如何教?为了教好,当做哪些准备?今天学生的课堂收获怎样?如何与家长沟通?日常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都需要教师用心反复研究,才能不断提高育人能力。追求育人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环往复、驰而不息的过程,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中华文明能够历经五千多年历史变迁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教育作为人才供给的蓄水池,更应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教师作为育人者,也应当是创新者,走在前列,创在细节。一方面要积极提升育人理念,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善于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才能以“创”的品质和精神引导学生努力做一名创新者、开拓者、进取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需要各行各业把“创”的精神贯穿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更应提升自主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能力,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为此,学校需要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才能为教师的创新创设良好环境。
“一息尚存,追求不止”,这是黄会林教授就教师发展给出的答案,这条成长道路上,教师不仅要耗费巨大心力,甚至可能面临方方面面的“梗阻”,但为了更好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教师当有“追”的毅力,保持“追”的禀赋,向着“经师”“人师”出发,坚定且执着。
作者:张学炬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