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压!给孩子一个“心理铠甲”
发布时间:2024-03-20 09:14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马晓晴 A+A-
-分享-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现代社会中,压力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

  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减少负面情绪的困扰,更加从容地面对挑战和困难,为未来的社会竞争奠定坚实基础。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青少年心理问题再次受到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针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等问题,他们纷纷献言献策。这不仅凸显了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切关怀,也为我们进一步探讨青少年抗压能力培养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谢志斌就表示,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因亲子沟通、情绪管控、学习压力等原因,部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被发现、重视,以致没有得到较好的引导和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也提到,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他呼吁加强挫折教育,特别是在学校这一青少年成长的主阵地,应着重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并教会他们如何有效管理负面情绪。

  笔者在日常与身边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交流中也了解到,现在很多孩子似乎越来越难以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面对很小的事情时都会闷闷不乐,甚至感到崩溃。

  为学生减负的初衷是让他们从过重的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追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个人素质。但同时,家校间也不能忽视对孩子抗压能力的培养。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可以说,为学生减负与锻炼其抗压能力,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适当的挫折教育很有必要。

  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家校环境,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负面情绪,理解其产生的原因,教授学生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帮助他们快速缓解负面情绪。

  其次,要鼓励学生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如写日记、绘画、倾诉等,学会与他人沟通,寻求支持和帮助。

  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户外拓展、团队合作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压力,学会应对压力的方法。作为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关爱和支持,与孩子共同面对压力。

  相比家庭教育,学校在培养和锻炼青少年抗压能力方面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山东各地从打造心理健康课程、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比如,潍坊市近年来就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分学段科学设置课程内容,确保每两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该市打造了基础性心理课程、发展性心理课程、问题性心理课程和个性化心理课程“四级课程体系”,通过一系列课程增强了中小学生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又如,德州市积极打造了“德·心成长”特色德育品牌,确立了“7项行动、21条措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架构,构建起市、县、校三级立体化链条式联动,家、校、社、医、网横向延伸携手推进,与各部门及社会力量协作议事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济南市更是在全省率先成立“医教结合”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中心,为高危学生问题解决提供专业支撑,开通了24小时学生心理关爱热线,号码为87-525-525,谐音“拨起,我爱我,我爱我”。

  长在温室里的花朵,只有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更加坚韧。加强抗压能力的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增加学生的负担,也不是让孩子多多地经受挫折和苦难,更不是体验痛苦。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给予他乐观感;是让他知道,一次的挫折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失败,无论何时何地,家人、朋友、师长、同学都会站在他的身边,安慰他、鼓励他,给他温暖,陪他一起走过。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sdjyxcgzh@163.com

作者:马晓晴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