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具青春活力的阶段,甚至可以说,理想主义就是年轻一代独有的精神特质。
但不知从何时起,这股精气神悄悄发生了改变,“随便吧”“没必要”“无所谓”“怎么都行”成了他们的口头语。由此,“淡淡综合征”成为部分青少年的常态,“淡人”作为“新新人类”由此而生。
在最青葱、最激情的岁月里,“淡淡的”为何成为流行的时尚单品,青少年为何争相给自己戴上“淡人”的社交面具?
来源:《潍坊日报》/作者:李璇
一
原本,“淡然”“淡泊”“无所欲求”是一种难得的精神境界,或者说是一种不错的生活状态。虽然人们对于“淡人”之“淡”有不同的解释,但审视现实发现,“无所欲求”确实是一部分年轻人的存在状态。
这种“淡淡的”谈不上是历经沉浮后看破红尘俗世,也不是经由人生修炼而豁然达观,更非届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以及功成名就后的洒脱与自由。
那么,“淡淡综合征”究竟是什么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当下高竞争性、高内卷化社会生态的反映,是年轻人对坚硬的社会结构的抵抗,反映了青年人的“集体挫败感”。此解说不无道理,但这类似于“躺平”的另一种表达,似乎并未触及问题的本质。
近几年,教育界广泛讨论的“消失的课间十分钟”现象,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实际上,课间十分钟不一定是因为被限制而“消失”,更可能是因为孩子们本来就是沉默的、孤独的。他们没有嬉戏、追逐、奔跑的需要,甚至朋辈之间的交流也至多是三两近友窃窃而语,较少热烈的讨论、辩论,甚至是耳红面赤的争论、争执。学业压力和学校管理固然是影响因素,但都不足以充分解释中小学生的这种状态。
这似乎表明,“孤独”“自处”“欲求低”“不较真”是当下青少年的一种群体特征,而不仅仅是一种应时性的、情境性的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说,“淡淡综合征”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社会性征候。
二
物质富足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个体之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由其经济社会地位决定。
经历过物质贫乏或相对匮乏时代的人往往有更多吁求,对现实和未来有更多想法,竭力改变当下是其人生常态,从而表现出更强的进取意识和奋斗精神,也更有行动力。
相比之下,当代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富足的时代,自出生起物质需求就极易获得。尤其是“10后”们衣食无忧,就少了些父辈祖辈们的那种精气神儿,很少有什么可以令他们打起精神。
另外,基于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在青少年时期,父母往往为子女包办了一切,比如学业、职业,甚至全部人生路径都在其“安排”之列。在襁褓式的成长或包裹般的家庭环境里,青少年渐渐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他们会觉得,只要顺着父母划定的道路走下去即可,不管是重要的人生关口还是日常生活,有父母在就好了。
所以,不会选择、排斥选择,等待别人替自己选择,成了部分青少年的一大问题。父母作为“靠山”,也进一步强化了部分孩子在需要选择时放弃选择的思维惯性。
三
“淡人”一族 “怎么都行”的态度,其背后可能隐含着两种心理,一是缺乏承担责任的主动性,二是面临着判断标准的多元化。
责任意识弱主要是因为襁褓式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自小就缺少独立行事、独立承担责任的锻炼。判断标准多样化,也可以说是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这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使利益主体、责任主体多元化取代了单一化传统,这在思想观念上则表现为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思潮在某些领域冲击甚至取代了确定性标准,价值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流行。
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新教育学思想对传统教育体系的解构。尤其表现为新旧世纪之交的新课程改革,以建构主义、儿童中心主义、经验主义和进步主义为特征的新课程与教学体系,鼓励主体性探究和知识生成,那些原本确定的、本质主义的知识传统被视作保守和落后的,而知识的个性化、个体化则标识为先进和开放的。
这一变化也带来了原有明确价值体系的逐渐瓦解甚至被颠覆,但各种教育上的“新主义”实际上又处在探索且不明确的状态。这进一步加剧了“淡人”一族在面对选择和责任时的迷茫和逃避心理。
四
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大众流行文化正强有力地塑造着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特别是高度开放的互联网媒体所宣扬的信息、思维和文化,导致青少年的认知和价值取向日益显现出不确定性,很多孩子选择用“怎么都行”的态度来规避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网络世界对青少年的另一深刻影响是,随着人工智能、数据技术的发展,个体的学习、生活所需几乎都可以“一键生成”,从而大大降低了对现实交往的需求和依赖。
例如,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搜索轻易获得比传统学习更为充足的知识,这种前所未有的学习便捷性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也使他们在后喻文化时代中占据更为主动的地位。但可能也因此丧失对世界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和自我封闭倾向。
可以说,当代青少年个体的个性、思维、价值和行为模式都打上了这个特定时代的烙痕。
“淡淡综合征”或者“淡人”,是一个时代的社会征候,一个值得反思的社会征候。青少年的活力应当得到释放,哪怕是年少的轻狂都胜于这种无所谓、怎么都行的状态。
教育应当唤醒和激发青少年生命中的原始力量和热情,引导他们投身火热的实践中,探索寻觅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sdjyxcgzh@163.com
作者:张继明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