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院士:“设计学校建筑时,不要让教室困住学生”
发布时间:2024-07-30 14:59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黎鉴远 杨曼潮 蒋颖妍 余荣 刘盾 A+A-
-分享-

  “能不能在火星上建房子”“有没有可能建出会飞的房子”......

  学生平时喜欢问类似的问题,教师该如何回答好孩子们的问题,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

  “好多科学技术都是从想象(开始),先要放开,先打破不可能,因为你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打断人家的思想过程,不要告诉他一个肯定的结论,我们不能总是把道理告诉他,把结论告诉他,要让他放飞最重要,就让他敢想。”

  7月29日,2024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广州会场)开班典礼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等为来自粤港澳及广西、海南、江西、福建的中小学科学教师授课。

  设计学校建筑时,不要让教室困住学生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建新学校,家长要求教室要宽敞,走廊要宽阔,还要有园林景观。学校建筑要如何设计才能满足孩子的多元成长?”来自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现场提问。

  对此,何镜堂表示,一所好学校既要教学解决得好,又要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地方,还要环境比较好,这是一个综合题。“什么都要做好是很难的,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要把学生困在教室里面。”他认为良好的学校设计要多一些公共活动场所,这些场所具有多功能融合的特点,经济上也能节约成本。

  在何镜堂看来,建筑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专业,盖好的房子是给人住的,建筑专业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好,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让人们感到舒适和享受。

  “现在很多年轻师生对于传统的大学建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对校园的宿舍和教室等也有自己的需求。”现场一名教师向何镜堂提问该如何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90后、00后的建筑设计需求。

  谈及此问题,何镜堂认为,老校区自身具有文化底蕴,改造的原则就是既保留好的传统,又要跟现代生活、现代教育理念、现代培养人才的特点相结合。“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环境育人。”何镜堂表示,要把大学的环境搞好,让它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培养人才的、可以交流的、可以活动的场所。

  “做100个作品,不如做一个精品”

  “做100个作品,不如做一个精品。”这是何镜堂的人生感悟。

  前不久,深中通道正式开通运营。“这个建筑是形式美与结构美的结合,所以会感觉很大气,整个建筑就像飞鱼一样,像鲲鹏展翅,像放飞的风筝一样,很简洁、有力、好看。”作为深中通道跨海工程房建项目设计总负责人,何镜堂自豪而欣慰地介绍道,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精品之一。

  还有一件精品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参与这个项目,很光荣,但压力也很大。”何镜堂回忆道。

  当时为争取方案被采用,在第二轮评审时,他和团队经过一个月来来回回地研究、修改,追求精益求精。评审汇报环节,其中有5分钟不能借助新媒体展示,需要自己讲。为确保评审时方案汇报的效果,何镜堂用心反复练习。有一次,学生反馈说汇报不是念稿子,而是需要讲起来,讲得有感情,何镜堂听到建议后,他重新琢磨了一下自己的演讲方式。晚上边吃饭时,还边对着学生讲了两遍,最后在汇报现场,何镜堂讲完还剩3秒钟,项目方案也获得了认可。

  “这么重要的建筑,一个单位是做不起来的”,何镜堂与其他团队互相学习、携手合作。为做好这个项目,他和团队一起搬到了上海,吃在上海、住在上海,尽量打消合作方的顾虑。

  “建筑是刻在石头上的史诗,是凝固的音乐。”何镜堂认为,以建筑记录时代,用设计引领城市的发展,是建筑师的历史使命,建筑师们通过展现这个时代的重大事件的建筑作品,记录着这个时代,在打磨一件件精品的过程中,何镜堂体会到,建筑是实践的科学。

  “一个好的建筑是有生命力的,你看完之后会有正能量,会感到震撼,会想很多问题。”何镜堂说。

  “不怕输,输多了会赢”

  谈及对建筑感兴趣的原因,何镜堂分享自己中学的经历。他喜欢数理化,特别是物理,“我当时最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十万个为什么》”,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让他萌生了成为科学家的想法。作为来自“鱼米之乡”的东莞人,何镜堂喜欢家乡的山水、稻田、橡胶树。小时候,他常常跟着哥哥去写生,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心态,而建筑正是“科学的艺术,艺术的科学”。

  面对社会培养人才的需求,何镜堂将建筑美学融入设计之中,以“环境育人”为理念,主持设计了上百个校园环境设计项目,但他的建筑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1983年,何镜堂举家从北京回到广州,在深圳科学馆项目竞标中一鸣惊人,打响了建筑事业的“第一炮”,此时何镜堂已经45岁,在此之前没有一篇文章、一个作品。

  距离退休还有15年,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些时间“赶回来”。

  从“五十而立”到“花甲年华”,有一句话始终藏在他的心底:“对每一天都抱着真诚的心思,爱她,尊敬她,竭尽所能。”

  当年何镜堂念书的时候,还把这句话写在桌面,激励自己不要辜负有限的时光。他也常常提醒自己的学生,满足于周围人对自己夸耀的时候,常常是走下坡路的开始,当你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坚持一步,转机就在眼前。

  “不怕输,输多了总会赢的”是何镜堂的人生理念。

  勤奋、技能、人品、机遇,缺一不可

  “做建筑要先做人”,何镜堂分享多年来的心得体会,人不能脱离社会生存,必须要跟别人打交道,他给研究生上的第一课,是告诉他们要先学会做人。

  “勤奋、技能、人品、机遇,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要素,缺一不可。”何镜堂坦言,人品很重要,有些人能力比较强,但人品不理想,难以和他人合作,也很难有成就。

  在何镜堂看来,当代学生需要具备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环境育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他认为学校设计要契合人才培养的理念,打造一个氛围浓厚的场所,“让师生、学生之间,交往、交流、碰撞、共享,可以说除了睡觉以外都算一种学习,我要做到这一点。”

  何镜堂还重视培养人才、组建团队,他认为除了理论,还得有人才和团队。何镜堂每年带3个博士,在几十年内培养了一批建筑人才,“现在的大项目需要团队作战,没有团队就做不成了。”

  “建筑设计没有100分,也没有唯一标准,我不锻炼提高,怎么教学生。”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何镜堂深耕建筑领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先进理念。

  “我选择了一条设计与研究、创作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一条辛苦但快乐的路。”何镜堂感慨道。

  “我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做到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每个人情况不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者结合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何镜堂说。

作者:黎鉴远 杨曼潮 蒋颖妍 余荣 刘盾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