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旅游不让发朋友圈,老师惹了谁?
发布时间:2024-08-08 10:19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袁琳 A+A-
-分享-

  暑假已悄然过半,但对于一些教师而言,这份假期的惬意似乎打了折扣。

  近期,有教师在网上反映,在暑假前的例会上,校领导特别强调不要晒暑假旅游的照片,以免引发其他行业人员的不适和非议。消息一出,又引起了社会的一阵热议。

  有人认为,校方此举是在保护教师。也有网友反对,觉得学校管得太宽。

  实际上,这类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近两年寒暑假都有教师爆料,学校通知教师假期不在自媒体上发旅游休息等相关动态。尽管这些通知在上级部门的纠正下被撤回,但如今看来,校方的焦虑显然仍未消散。

  校方的初衷,无疑是担心教师的旅游照片会引起其他行业人员的眼红和不满。‌为了避免教师被过度关注或产生不必要的争议,要求他们低调休假,‌不晒朋友圈,这似乎是合情合理。但‌这种做法实际上也侵犯了老师的个人权利。毕竟,在网络空间内,只要不违法违规,个人有自由发布内容的权利。显然,学校的“手”这一次又伸得过长了。

  工作稳定、受尊敬、待遇高、福利好……这是当下很多人对于教师职业的第一印象。尤其是教师享受的寒暑假,更是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需要明确的是,寒暑假是一种法定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这是老师本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也是教师这个职业属性决定的。

  我们还应看到,老师虽然享有寒暑假,但平时的工作也非常辛苦。大部分老师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了10个小时,有些初高中老师还要上早晚自习。

  据《中国教育学刊》对“中小学教师工作量的超负荷和有效调适”所作的统计,一名普通一线教师每周除在校工作44小时外,还要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加班数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52.5小时。

  除了备课、上课、教研、组织考试和批改作业等,教师还要完成各项非教学任务。如果是班主任,更要早到晚走,承担家校社的沟通任务。“5+2”“白加黑”是常态,连轴转、压力大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的普遍特征。

  此外,教师也有自己的“寒暑假作业”,研训、实修多集中在这个时间段进行,真正能休息的时间也并不多。因此,寒暑假也只是老师用来缓解平时超负荷工作的“盼头”。

  既然寒暑假是教师的法定权利,他们就应有支配的自由。利用假期休整身心、养精蓄锐,为全身心投入新学期蓄能。

  和家人朋友结伴出游,放松心情、拓展视野,在朋友圈记录美好瞬间,没有影响到任何人的利益,更谈不上负面影响。大家都能“晒”幸福,为什么老师就不可以呢?

  不能打扮得太美、太帅,会影响学生听课;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工作时不能表现有情绪,因为“一个连情绪都控制不好的人,不配当老师”……现在,连教师的私人社交空间都要被上了“锁”。

  除去工作身份,教师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生活和个人空间,‌有权利享受假期和休闲时光。非工作时间发的朋友圈不能与工作态度挂钩,因为每个人都有“朋友圈自由”。所以,这种“见不得老师好”的嫉妒情绪,不该让教师“背锅”。

  学校为了“不惹麻烦”,光靠不允许老师发朋友圈,简单粗暴地降低教师的存在感是不现实的。这不仅不是一种保护,反而是更深的伤害,使教师感到不公平和不受尊重。一些社会舆论给教师提一些近乎苛刻的要求和不切实际的期待,动不动就上升到道德层面,不仅破坏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也不利于传播正能量。

  老师潜心研学、德行兼备,与业余时间合理休闲、享受生活并不冲突。对于老师来说,旅游并非旁人以为的奢靡享乐、攀比炫耀,更多是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领略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师暑期“行万里路”,吸取了更多书本外的知识,自身也会有提高。开学后把外面的所见所闻讲给学生听,课堂也会更生动,带动学生一起进步。

  《荀子·大略》有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大意是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对待承担教书育人重任的老师,我们应多些换位思考、尊重理解,少些恶意揣测、道德绑架。

  因此,教师有权选择在旅行期间自由地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经历,社会应更加包容和理解教师寒暑假期的特殊性,保持边界感,不要对老师的私人生活做过度解读。只有老师获得了职业幸福感,拥有了舒展的身心,才能以饱满的状态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

  事实上,出于职业要求和隐私保护,也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很多人的网上社交空间除了工作内容,个人生活几乎隐匿。动辄“半年可见”“三天可见”的朋友圈少了很多烟火气。而翻看暑期旅游时各地的风景名胜,不失为一种对单调生活的调味和治愈。

  我们不能只赞颂付出,更要鼓励休息。包括教师在内的各行各业劳动者们,在工作中可以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者,在生活中也可以是各地打卡的“特种兵”。

  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与共情影响着周围的气场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少指责,多赞赏,才能营造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

  往深层讲,嫉妒教师的休假待遇,其实是社会上一些行业从业者的劳动权利没有得到公平对待所产生情绪的释放。因此,不只是对教师行业,在其他行业的劳动保障制度监管上,相关部门都应积极发挥作用,加强有关劳动法规的执行监管力度,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劳动法规定的各项休假制度,保障各行各业都能劳逸结合,避免出现明显差异,安抚社会的焦虑情绪。这样,“教师禁发朋友圈”的怪象才不会重复上演。

作者:袁琳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