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游”变“吐槽大会”?换个方式走起
发布时间:2024-08-29 09:39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号作者:李莹莹 A+A-
-分享-

  这个暑假,朋友圈经常被各种亲子游的照片刷屏,仿佛身边带娃的家庭不是在旅游,就是在出发的路上。为了让孩子见见世面,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家长们纷纷放下手里的工作,挤出时间,带着孩子雄心勃勃地来一场跨越千里的自然与文化之旅。

  然而,“理想越丰满,现实越骨感”,美好的初衷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遭遇偏差,很多亲子游现实中变成了一场“没苦硬吃”的磨难之旅。家长们为此大倒苦水:“暑假带孩子出门,没有一个家长不‘疯’的!”“我再也不想带孩子去旅游了!”

图源:摄图网

  的确,结束了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孩子也需要放松紧张的节奏。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光在书里看世界哪能行,实地打卡必须安排上。

  家长带娃旅游就是希望休闲放松的同时,让孩子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然而实际操作中却事与愿违。比如,行程安排不合理、天气不适、景点人太多、路上交通拥堵、辛苦做的攻略孩子不买账,苦心安排的行程在他们眼中

  不过是换个地方刷手机、喝可乐、吃零食……

  家长的崩溃,往往就在这些琐碎的细节中悄然发生。

  济南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四岁的孩子一起出去游玩。然而紧张的路程,让孩子刚到目的地便生病了。整个计划被打乱,孩子和家长都陷入疲惫和无奈之中,再美的风景也无心欣赏,最后不得不提前终止旅行。

  刚刚从浙江亲子游归来的周女士在朋友圈抱怨:“带孩子去旅游太累了,得不偿失!”出发前,她精心做攻略,认真准备物品,满心期待美好旅程。想带孩子到越王台重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但结果孩子却只关心景区门口的蚂蚁,还不耐烦地说:“这些都是你喜欢的景点,我是被你拉来旅游的!”

  期待满满的亲子游,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家长不满孩子,而孩子们其实也有一肚子的怨言。

图源:新华网

  那么,亲子游“不尽兴”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是孩子“不领情”还是家长“讨人嫌”?

  这还要从家长们的心理说起。一部分家长带孩子出门旅行只是盲目跟风,有的甚至以“长见识”为表现的攀比行为,这就导致旅行成为走马观花的“打卡式”旅游,不光达不到教育目的,还会徒增焦虑。

  况且,暑期很多热门景点排队时间长,再加上高温暴晒,即便是成年人有时也难免心生烦闷。这种情况下,高强度旅游非但锻炼不了孩子的心智,反而会影响身体健康,免不了会让孩子对旅游产生厌恶情绪。

  暑假是孩子们渴望已久的自由时光,不少孩子都会根据自身兴趣规划假期。亲子游是否尊重孩子的意愿,是否把主导权交给孩子,也是决定孩子是否愿意参与的重要因素。

  另外,部分家长安排亲子游过于“功利”。比如要求孩子旅游结束回家一定要写一篇作文,才是不虚此行。出去玩还得想着完成“作业”,这会扼杀孩子的激情,浇灭孩子对远方的期待。

  孩子的年龄也是一大影响因素。小孩子的性格和身体承受能力不同于大人,有的容易水土不服,有的比较恋家,有的性格内向,这些都是旅行中要面对的“难题”。

图源:摄图网

  看到这里不禁有家长要问,亲子游究竟值不值得?

  答案是肯定的。

  客观来讲,旅游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看风景、拍照片。它更是一种体验、一种成长。虽然暑期旅游确实辛苦,但孩子们也能从中学会坚持、学会适应。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亲身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非凡,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这些是书本上很难体会到的。

  一场有意义的亲子旅行,抵得过N节枯燥的补习课。这也是无数家长在网上吐槽“再不带孩子出去玩”后,第二年却依旧策划亲子游的原因。

  如何才能打造一场尽兴的亲子游,既能让孩子更有获得感,又能皆大欢喜。

  关键在于要让孩子在旅游中有实际收获,并考虑到底是孩子要去还是你想要他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们要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选择目的地时,要按照孩子的年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出行前,家长不如引领着孩子提前了解,共商出行计划,让孩子参与决策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激发孩子的期待值。

  还有一点很重要,在亲子游过程中,家长应多跟孩子沟通,可以分享旅途中的喜悦和困难,这不仅能够加强彼此的情感纽带,还能让旅程充满快乐,让孩子在旅途中有所学、有所悟、有所获。

作者:李莹莹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