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考研季,最近,某高校的一则官宣消息引起广泛关注——今年该校在校研究生总量首次超过本科生。
无独有偶。日前,有机构统计,当前国内至少有53所“双一流”高校的2024年研究生新生人数超过本科新生人数。
与此同时,在上个月各大院校集中公布研究生招生计划时,多所院校延长研究生学制的消息甚至火上热搜第一。
图源:山东省“最美校园”摄影大赛 / 作者:刘书昱
研究型大学“本研倒挂”是常态
研究型大学中出现“本研倒挂”的现象,在国际上并不罕见。
研究型大学最早可追溯至1810年创办的德国柏林大学,其创始人威廉·冯·洪堡打破了传统大学只传授已有知识的旧观念,树立了“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相统一”的现代大学新理念及科学研究为主、授课为辅的模式,这使得科学研究第一次成为大学职能。
随后,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此基础上,将研究生院打造成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典范,推动了研究型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并对全球研究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端于中国近代革命的浪潮中,经百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稀缺到如今规模的反超,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推动学术创新与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统计,我国1949年在学研究生仅629人,到2022年增长到365.3万人。考研报名人数也从2015年的164.9万飙升到2024年的438万。
然而,尽管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但从世界主要国家2021年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来看,我国只有2.25人,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例如法国为16.4人)。
图源:摄图网
研究生学历贬值了吗?
面对研究生数量的快速增长,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关于学历通胀和学历贬值的担忧。
对此,有专家表示,研究生教育规模既可表征一国人才资本储备的多寡与知识创新潜力的高低,又是衡量国家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的增加,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高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这不仅体现在招生数量上,更体现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包括对科研经费、实验设备、导师队伍等方面的倾斜上。研究生数量超过本科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深刻变化,即更加注重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在科技、教育、研究等领域,高学历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许多企业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纷纷将招聘门槛提高至硕士及以上学历。从个体角度来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许多学生认为通过继续深造可以获得更高的学历和更专业的技能,从而在求职时占据有利位置。当然,也有学生把硕士阶段当作暂时逃避就业的“过渡期”。
有学者认为,研究生人数扩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读研究生的需求在增加,整个社会读研究生的机会也在变多。其次,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在增多,再加上国人重视教育的传统,因此家庭中一部分财富用于教育的投入,也增加了读研究生的现实可能性。
然而,对于这一变化,社会上存在不同声音。有人认为,研究生扩招有助于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和选择。
也有人认为,过度追求高学历可能导致“学历高消费”和“内卷化”现象的出现。如果教育质量不能同步提升,可能会导致高学历人才的市场饱和,进而影响到个别专业或领域的学历价值。
图源:山东省“最美校园”摄影大赛/ 作者:徐利丽
从2年到3年,研究生学制为何延长?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基本制度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应当适当延长。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可对本学校的修业年限作出调整。
今年7月,某高校对2025级部分全日制研究生学制进行调整,将多个学科教学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制从2年调整为3年。与此同时,多所高校也宣布,将延长部分专业的研究生学制。
仔细梳理后不难发现,本轮被延长学制的几乎全是高校内部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专硕,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硕。专硕旨在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学硕则偏重理论研究与教学人才的培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专硕一直以“招生人数多、容易考、学制短、实践强”等特点为人熟知,这也导致专硕的报考人数连续多年超过学硕。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认为专硕的含金量不如学硕。
专硕学生往往会面临这样的情形:第一年进行专业的学习,在第二年要马不停蹄地准备毕业论文和求职。这使得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毕业质量。专硕延长学制后,将给学生提供一个“缓冲期”,增强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后劲,使学生面对毕业和就业时更加从容。
那么延长专硕学制就能提高专硕质量吗?对此,一些学者持否定态度。因为专硕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非学制问题,而是培养定位和培养特色问题。简单地延长学制,而不形成培养特色,并不能带给学生高质量的专硕教育。“有的学校可能让学生花一年多时间去写毕业论文,或者自己去做就业实习,学生会质疑这是让他们多付一年学费。”
转眼又是一年考研季,这不仅是应届毕业生的重要人生选择之一,也是许多职场人士寻求突破、实现“回炉重造”的重要途径。
当然,考研虽然是一次重要的选择和机会,但它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也不是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功与否的唯一因素。所以应届生也不必过于焦虑,放平心态,找准自身定位,挖掘自身优势,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作者:马晓晴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