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友发起了关于“小学英语课能否提前”的话题讨论,并认为,其所在城市不同地区开设英语课的起始年级不同,所选用的教材也不相同,出现各区之间小学英语学习起点不在一条起跑线上的情况。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小学阶段开设英语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一至二年级开设,以听说为主。所以,这一政策框架内,无论是三年级还是更早启动英语学习,都是符合规定的。
但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小学英语教育的实施情况往往因师资力量、政策导向等因素而在校际、区域间呈现出显著差异。一方面,部分偏远地区学校因条件所限,学生正式接触英语比较晚;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地区的英语课则开始得比较早,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
尽管开课年级、使用教材不同,但学生在中、高考时面对的却是同一张英语试卷。起跑线的不同导致很多家长的“愤愤不平”,为此呼吁学校的英语课应在一年级就应开尽开、保障课时。甚至有家长因担忧孩子落后,转而寻求诸如双语幼儿园或课外英语辅导班等作为“补救”措施。
以上行为,折射出了家长对于孩子英语学习进度的普遍焦虑及“抢跑”风气。不仅于此,很多所谓的育儿达人也经常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宣扬提前学英语好——最好小学毕业学完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初中毕业学完第三册,让很多原本“佛系”的父母不得不跟着其他人一起“卷”。
家长的担忧也不无道理,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的教育落后于同龄人,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间和校际间英语教学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呼吁提前开设英语课的家长以及专家认为,学校的英语教学应当抓住6岁左右这个语言学习的启蒙期,让孩子以接近母语的方式接触英语。
二
实际上,在关于小学英语课程起始年级的讨论中,反对将英语学习年龄过早下移的观点同样不少,且这些观点背后有着充分的实践依据作为支撑。
科学研究发现,3至6岁是孩子语言学习的窗口期,但过早地将英语作为正式课程可能会与语文课上的汉语拼音学习冲突,使儿童产生混淆。此外,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同时学习两种语言可能会增加认知负担。
在焦虑的驱使下,许多家长往往忽视了提前学习外语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比如,有观点认为儿童学习外语越早越好,但这一假设忽略了中国英语学习环境与汉语环境的差异,以及儿童学习外语的优势在于语音,在语法等其他方面则不如青少年和成人。
对于那些选择让孩子在校外提前学习英语的家长而言,不少校外培训机构习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习好坏的标尺,这往往导致不恰当的教学行为,如在单词教学中,在不讲授音标、词根、词源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对单词死记硬背,会让儿童产生挫败感,对英语学习产生恐惧与抵触心理,失去学习动力。
三
对于学英语起始年级的焦虑,其实是众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急切心态的一个缩影。大量的研究与教育实验都表明,提前“抢跑”的儿童往往在后期动力不足。
德国教育学者曾就此做过一项严谨的对照试验,他们通过比较50个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和50个以学习知识为主的幼儿园,发现提前开始学习的儿童的成绩优势最多维持到小学四年级,在此之后,这些儿童无论是在阅读、数学等学业方面还是在社交能力方面都开始落后于另一对照组的儿童。
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和远见的事业,英语学习更是如此。所以,三年级才开始学英语,也未必是一件坏事,轻装上阵,把一、二年级的时间留给学习习惯的培养。即使是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的学校,也要格外重视教学方法,比如通过唱歌谣、讲故事等形式多听、多说,培养儿童的语音敏感性,避免早期英语学习的应试化倾向。
作者:张婧文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