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时5分钟,课间大变样
发布时间:2024-12-27 10:00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李莹莹 A+A-
-分享-

  课间10分钟,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读书时光的一段重要记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课间休息一直是10分钟。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日益关注,很多学校开始积极探索延长课间时间,或延至15分钟,或采用更为弹性课间安排。

  12月16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在小学段进行了课间“微改革”,将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

  无独有偶,今年4月,天津市教委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确保小学生15分钟课间活动时间;8月底,北京市教委明确,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间原则上将延至15分钟……

  这些举措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目的,让学生更好地调整学习节奏,为课间活动做加法、为学习压力做减法,让更多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享受更加健康活力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山大附中瀚阳学校,学生们在涂鸦/ 图源: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

  学校的课程安排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调整作息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课间增加的5分钟,大多学校是采用拆补的方式。有的从大课间、午休等较长时段的休息时间中拆出小时段,有的是结合长短课改革实现的。不管何种方式,都是学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对学生在校活动进行的系统性优化。

  如今,“课间一刻钟”正逐渐成为不少学校的“标配”。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别小看这增加的5分钟,能大大缓解师生的焦虑情绪。不同于以往的紧张局促,“大课间”也在悄悄发生新变化。

  有不少家长会担心,只加5分钟,孩子真的会“走出去”吗?对学习会有影响吗?从实践来看,15分钟的课间让学生和老师都更加从容。

  在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趵突泉校区,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们便冲到操场,尽情享受着15分钟“加长版”课间时光。为了让“小校园”在课间发挥“大作为”,学校操场上还设置了不同游戏区域,有扔沙包、跳皮筋等活动的运动游戏区域,有供学生才艺展示的“课间时光音乐角”,在室内走廊也设有跳房子等小游戏区域,走廊中厅还有钢琴、图书角供学生弹琴、阅读。

  这样的场景也在其他城市同样上演着。比如,青岛市李沧区55所公办学校在今年年初均已常态化实行“课间15分钟”模式。各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错时、错峰组织开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课间15分钟活动。

  青岛市李沧区实验小学的15分钟课间,学生在跳绳 / 图源:青岛市李沧区实验小学

  又如,作为全县在校生最多的小学,五莲县实验小学巧妙地延长了课间活动时间,并设计了不同时长的课间,以满足不同年级、班级学生的需求。大课间30分钟、中课间20分钟、小课间10分钟。这样的灵活安排既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又避免了因场地限制而导致的拥挤与混乱。

  走到户外,放松身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释放学习压力,更为后续课堂学习做好了充分的身心准备。而教师们也对这一变化赞不绝口,他们发现,这5分钟的延长,不但自己能够得到休息,而且在课间尽情释放后,学生们的课堂专注度反而更高。

  有了这宝贵的15分钟,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奔跑、跳跃,释放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他们可以与朋友们分享快乐,也可以独自享受一段宁静的时光。课间15分钟,俨然是孩子们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也是他们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管理时间的重要课堂。

  延长课间虽然是个“小调整”,但聚焦的却是事关孩子身心健康的大问题。

  此前,校园“课间圈养”“厕所社交”等现象引起热议,延长课间无疑是破解“圈养”难题的良方。真正要让学生在课间的休息时间,走出教室,动起来、跑起来,需要考量的因素有很多。

  课间时间要有保障,要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10分钟的课间时间原本就十分有限,有的教师习惯性“拖堂几分钟”,极大压缩了让学生能够休息和放松的时间。“延长5分钟”应该有专门的保障,被“郑重其事”地对待。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向“课间活动的共同参与者”转变。

  15分钟不只是时间上的延长,更要做好“加法”,注重增量提质。学校要在校园内补充体育器材和活动道具,通过专门的课间活动设计、场地合理划分、完善基础设施、做好安全保障等办法,让“小校园”在课间发挥“大作为”的同时,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放松选择。

  青岛虎山路小学的学生在课间进行“老鹰捉小鸡”游戏 / 摄影: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张鹰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们也要更理性地看待孩子“学习”和“休息”的关系,少一些不必要的焦虑与紧张。实际上,保障好孩子的休息、放松时间,不仅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

  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那样,课间从10分钟到15分钟,虽然是个“小切口”,但意义非常重大,其延展的是“五育”,也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导向,实现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莹莹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