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不只是“盖个章”
发布时间:2025-03-27 16:22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张婧文 A+A-
-分享-

  在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育人的大背景下,不少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明确要求。

  但没想到,“社会实践盖章”竟在网上成了一门生意,“实践活动代盖章,100元一个”这样的广告语随手就能查到,着实令人唏嘘。

  社会实践,本应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难得的一次与社会亲密接触的宝贵契机,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但在实践过程中,诸如不深入、不持久甚至“打卡式”“套现成模板”“走过场、一阵风”等现象和问题在一定范围内暴露出来。

  社会实践与实习不同,其就业指向性不强,主要是给学生们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起磨炼专业能力,更侧重于理解社会、思考社会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比如,一些针对师范生开展的下乡支教活动,就是为了让师范生对我国乡村教育的现状有所了解,培养感性认知,进而萌生扎根乡村教育的热情。

  一些学生抱着期待奔赴社会实践,却发现在未对实践场域有所了解的情况下,自己的实践构想很难落实。能力与热血无用武之地,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同时,由于社会实践期限一般都很短,实践单位常常将学生视为临时劳动力,而非创新力量。这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错位,让很多参与时间的学生表示“找不到价值感”。当实践平台无法承载青春抱负,热情消耗就成了必然。

  在网上查找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报道内容,从社区服务到企业参观,虽然设计的实践项目看似选择多样,实则“配方”雷同,大都局限于政策宣讲、短期支教、红色参观、单位参访等方面,以从事体力劳动和基础性服务为主,实践活动的内容相对单一。

  在某些社会实践中,参与的学生难以发挥主体性,多数流程都是学校提前安排好的,学校过分侧重对社会实践的形式、规模的宣传,却对社会实践的过程、效果疏于管理。“拍照打卡+实践报告+盖章”的流程,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走一遍。也有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太紧、点位太多,一天奔波多处,简单调研便开始拍照留痕,成了来去匆匆的“特种兵实践”。

  面对这样的社会实践,不少大学生在网上吐槽,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既学不到东西,也长不了多少见识,却要耗费大量时间,还不如抓紧时间盖章去做其他能提升自己的事情。

  学生的这种消极态度,实则是学校对在社会实践设计方面“好心办坏事”的一种折射。顶层设计的不合理,让社会实践陷入一个标准化陷阱。

  不为过地说,社会实践内容同质化、过程流水线化,是导致学生“走过场”的原因之一。学校把拍照留痕作为主要部分,忽视了活动中的“干货”,也忽视了学生需求与兴趣的差异。

  此外,有些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会向学生会成员与学生干部倾斜,成了学生干部“镀金”的方式,普通学生逐渐被排除在活动主体之外,加剧了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排斥。还有的高校为了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而将其折合成评优与保研的加分。长此以往,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实践的异化。

  解决学生社会实践“走过场”的关键,是让实践活动回归“野蛮生长”。可以尝试放手推行“无证明实践”改革,减少处处留痕,探索更能反映学生实践成果的评价方式。

  学校组织社会实践,需要记录成果、体现成绩,但过度追求留痕,就容易沦为“形式主义”。淡化留痕,能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践本身,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敷衍了事。

  同时,要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让他们真正领悟社会实践的意义。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给予分层分类的选题引导。

  对于低年级同学,由于从专业领域寻找选题突破口比较困难,可以多鼓励他们从文化场馆参访等较为容易接触和理解的领域开启实践之路。

  而对于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应引导他们深挖专业优势,打造特色实践 IP。例如,理工科学生可以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文科学生可以进行社会调研、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实践。

  在评价标准方面,更新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获得新鲜感,从而重燃参与实践的动力。比如建立“实践能力雷达图”,从专业应用、社会认知、抗压能力、团队协作等多个维度生成成长报告。

  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方向。

  社会实践的终极目的,是让大学生在接触世界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不能用公章的数量与报告的字数丈量成长,要把实践设计权交给学生,向学生敞开成长的机会之门。

作者:张婧文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