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论坛
跟岗研修助力教学生态重塑
发布时间:2025-06-17 15:16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赵国良 A+A-
-分享-

  在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教育理念持续跃迁的当下,学校如何实现教研转型与育人方式变革,成为每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今年4月,笔者有幸作为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2022—2025年)初中组成员,赴深圳市光明区开展为期一周的深度跟岗研修。

  在这片“基础教育改革的积极探索地”,笔者亲身经历了“以素养为引领、以协同为路径、以智能为支撑、以整体改革为目标”的教研生态重塑过程,切实感受到教研体系在智能时代的跃迁,也对学校发展的方向有了更明确的判断。

  这是一场真正的系统学习之旅。不同于以往参访中“点到即止”的观摩,我们穿梭于教育科研院所、大中小学、科技馆之间,不仅聆听了关于素养导向考试改革的报告、关于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而且搭建了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智能体。这种从宏观政策到微观课堂、从理念到实践的连贯式体验,让我对“教育系统性变革”有了真正的直观理解。

  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教育改革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生态重塑。在这里,以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改革并不是孤立推进的,而是与考试评价改革、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学校治理结构紧密联动,形成了上下呼应、内外贯通的整体态势。每一项新的探索,都清晰地指向了“让学生真正成长为未来社会的创造者”这一育人目标。

  智能赋能则是光明区教育的另一抹鲜明的底色。无论是智能教研平台、教师画像系统,还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智能体构建,技术应用并非表面化的技术呈现,而是深度嵌入教研、教学和评价中,成为推动教师成长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支点。在此,我们体会到,智能技术不再是外部的工具,而是教育系统内部生长的一部分。

  更加触动人心的,是对教师主体性的尊重和激发。不论是书记、校长座谈,还是开放课交流,在每场研讨中,教师都不仅仅是执行者,更是思考者、研究者和变革的推动者。这种文化氛围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有生命力的教研,必然源自教师自身的专业追求和集体智慧的协同生成。

  这次跟岗研修,不仅仅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引发了我们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

  以素养为纲,重塑学校育人体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程、教学与评价,从学科知识灌输走向关键能力培养,从单一学科教学走向跨学科整合,真正把培养学生未来适应力、创造力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目标。

  以智能为翼,革新教研与学习方式。积极探索引入智能化教研工具和学习支持系统,不是为了追赶潮流,而是为了解决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真实问题,让技术真正成为教与学变革的助推器。

  以协同为力,构建生长型教研文化。打破孤立教研、碎片化培训的传统模式,营造以问题为驱动、以行动为导向、以反思为常态的校本教研生态,让教师成为学校改革的主动参与者与深度建构者。

  跟随学生走进光明双晖稻田农场的过程中,我们对“教育回归生活”的含义有了更为具体的体会。那天,天气晴朗,脚下是略显湿软的田泥,学生在田间观察、交流。一名学生拨开稻株,认真地看着谷粒的结构,抬头对我说:“老师,您看,原来,水稻是这个样子的!”这一细节让我意识到,当学科知识进入真实场景后,学生的兴趣和责任意识往往就随之被激发。

  现场的光明区教师介绍了他们如何围绕真实问题展开课程设计,将稻田作为跨学科整合的实践空间,融合二十四节气、水稻基因、种子安全、农业发展等内容,构建起联通自然科学、历史、地理与思政教育的大单元。这种设计不仅促进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强化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力与思辨力,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场景重构”。

  教育变革之路,从来不在远方,而在每个人脚下的行动中。我们仍在路上,但方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

(作者单位系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淄博市博山中学校长)

作者:赵国良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