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心理有方”守护学生身心健康
发布时间:2022-08-31 16:01 来源:山东建筑大学交通工程学院作者:王晓华、李红超 A+A-
-分享-

  为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着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心理育人工作质量,山东建筑大学交通工程学院在遵循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的基础上,通过用好第一课堂、用活第二课堂、密切家校沟通、矢志全员育人等四个维度的举措,着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努力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依托第一课堂,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的暖心桥。通过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传授心理学知识,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播撒心理能量。通过专业课教师授课,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专业理论课知识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授课阶段,依托云端课程舒缓学生情绪,宣讲学校疫情防控相关政策,传递温暖正能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在学习‘⼤学⽣⼼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树⽴了正确的世界观、⼈⽣观、价值观,更好地认识了⾃⼰,也更有信⼼创造美好未来。”学生分享说。

  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通过组织举办“你笑起来真好看”——图像征集活动、和“音”释我心——我的音乐日记等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心理、关注自我心理状态,同时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会心理调适的小妙招。运动促进健康,“跑有径,心无疆”快乐夜跑活动、“心向阳,共成长”趣味运动会和毽子操等各具特色的运动项目引导学院学子阳光健身,愉悦身心。通过参与“心晴讲堂”系列线上讲座,“心理调节手势操”等线上学生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培养积极乐观心态。通过定期开展心理班会,纾解学生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建议有需要的学生拨打心理热线,为缓解学生心理问题提供正确渠道。鼓励学生结合自身需求参与团体心理辅导,调节身心状态,积极协助解决实际困难。

  依托家校共育,构筑呵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坚实臂膀。交通工程学院通过搭建家校沟通平台,旨在凝聚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合力,增进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促进家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开启家校合育模式新探索。一是邀请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副主任周秀艳为学院学生家长开启云端“家长课堂”,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近一个小时的讲座,“会议室”一直保持500人不掉线,不断有家长在互动区留言、点赞。会后,很多家长还与学校心理中心的老师进行了点对点咨询,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引导学生家长录制暖心视频,让学生通过网络聆听父母最贴心的叮咛和关怀,给予学生更多关爱。三是依托家长群,日常分享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做到信息畅通,并针对心理危机预警的学生采取点对点交流商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此外,学院还通过拍摄校园心理剧的形式,直观呈现学生心理问题,倡导家长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共同为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矢志全员育人,让心理健康广覆盖。学院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突出特色、提升质量、优化效果,为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心态而努力。一是依托学校处级干部联系班级联系宿舍制度,学校人事处处长韩启峰联系学院交通212班的竹三202宿舍,了解新生身心情况,送去叮咛和呵护。二是班主任线上宣讲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呵护学生身心健康。此外,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严格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做到动态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上报。三是学院组织辅导员开展全覆盖谈心谈话,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状况。开学至今,学院学工队伍先后深入走访216个学生宿舍共计320次,召开线上线下主题班会68场,摸排出46名心理危机预警的学生,科学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因学业压力、封闭管理等可能出现的心理安全事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疏导情绪、化解忧虑,解决实际困难,保障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四是依托“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工作体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做好心理委员和宿舍“心晴”联络员培训的基础上,切实提升学生的朋辈支持能力,发挥学生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山东建筑大学交通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注重心理育人实效,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探索心理育人新工作模式,营造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助力构建平安、和谐、稳定的教育环境。

作者:王晓华、李红超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