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暑期,中国海洋大学共青团以“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围绕“砥砺奋进守初心 青春献礼二十大”年度主线,策划10个类别、设立7个专项,组织430余支团队、4400余名师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广大师生躬身实践、化知为行,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将暑期社会实践与赓续红色血脉紧密结合,着力增强伟大革命精神的引领作用。近150支实践团队、1300余名师生参与“喜迎党的二十大,红色基因我传承”实践专项,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等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队探寻红色精神,赴陕西延安、河南南阳等地,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瞻仰南阳解放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走访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聆听红色英雄故事,回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紧密结合,着力培养矢志海洋强国的坚定信念。40余支实践团队、近300名师生参与“服务海洋经济,科技创新赋能”实践专项。开展“海洋科普宣传行动”,走进中小学、社区开展海洋科普教育宣讲。开展“海洋科技服务行动”,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深入调研海洋生物科技类公司,走进红树林生态保护区,为企业产品优化、环境保护修复提供技术建议。开展“海洋产业调研行动”,走进重点行业企业,深入调研产业发展动态,寻找产学研融合点,推进校企合作,服务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着力激发服务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60余支硕博实践队、600余名师生走近黄河,深入甘肃兰州、山东阳谷、聊城柳林镇等地,调研总结黄河治理成功经验,走访调研“柳林花鼓”保护现状,开展宣传,助力黄河流域非遗传承,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百余支实践团队、800余名青年师生深入西藏、云南等十余个省(自治区)的乡村一线,实地参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在云南大理双廊镇,调研乡村发展现状、宣讲国家政策,探索民间艺术文化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新路径。
将暑期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需求紧密结合,着力提升志愿服务的育人实效。60余支实践团队、700余名师生线上线下齐发力,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赴新疆喀什地区参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培训项目、鲁喀专项志愿支教活动,有效提升当地教师汉语语言能力,加强鲁喀两地青少年交流交往交融。在甘肃嘉峪关、山东烟台等地社区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宣讲,在新疆沙湾、山东潍坊等地开展“弘扬宪法精神、推进依法治国”主题宣讲。对接云南绿春、贵州遵义、山东临沂等地中小学生,开展“一起云支教、携手创未来”专项活动,共同阅读书籍、运动打卡。参与“滨滨学堂”项目,在学校援建滨州无棣县的“希望小屋”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实践。
将暑期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着力提升扎根基层的青春担当。组织300余名青年学子通过“扬帆计划”“返家乡”“青鸟计划”等平台开展实习实践,激发青年学子干事创业、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在福建泉州、贵州铜仁、青海西宁、河北沧州、山东泰安等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办、村委会等开展实习实践,深入了解家乡发展,锻炼专业技能,增强服务人民、回报家乡的责任感、使命感。实施2023届毕业生“暑期舟山行”活动,深入调研舟山市新建村践行“净零碳”理念的生动实践,拓宽学生就业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国家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事业。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