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业学院在“服务、融入、引领”办学理念和“开门开放、多元多样”办学模式的引领下,以打造政行企军校“命运共同体”为驱动,着力构建“全主体融入、全要素融合、全链条融通”的产教融合新生态,促进“四链”全面贯通、有机衔接,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
开展政校共建,实现双向赋能
滨州职业学院坚持“以服务赢支持、以作为赢地位”,构建“政府+学校+平台”共建合作模式,促进学校的人才、教育优势与政府的政策、资源优势的全方位对接融合,推动成立以市长任理事长的学院理事会,与省海洋与渔业厅共建海洋学院,与省知识产权局、市滨州科技局共建知识产权学院,与滨州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滨州市工信局共建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平台。依托各类平台,参与滨州十大产业集群打造等重点工作,牵头完成政策咨询、产业调研20余项,起草修订制度文件60余个。学校还被中华职教社授予“全国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试验校”的荣誉。
聚力行校联动,汇集育人合力
滨州职业学院牵头成立全国现代生活服务业产教融合联盟、全国高端铝智能制造产教联盟等4个全国性职教联盟、5个区域性职教集团,发起成立滨州市托育服务协会等地方行业协会,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实践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与服务等方面深化共建,延伸生源、产业、师资、信息、成果转化、就业等合作链条。多名骨干教师入职行业组织,开展教学标准研制、教学成果培育、技能竞赛举办、技能人才评价等工作,学院获多项行业类科学技术奖、大赛奖,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5项。
强化校企协同,精准培育人才
为建立校企高效协同、专业与产业深度对接、教学与生产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滨州职业学院探索形成 “企校联盟、一体育人、学训交替、岗位成才”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模式,全面实施“学校企业一体、教师师傅一体、学生学徒一体、教室岗位一体”的“四个一体”育人模式,共育适用人才。
目前,学校与中铝集团、魏桥集团等7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6个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4个国家级骨干专业,4个产业学院、15个现代学徒制订单班、3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海外职业技术学院、10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吸引资金、设备投入超亿元;引进3名山东省首席技师,聘任300余名企业兼职教师,共建2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博士研究中心;紧密结合产业企业需求开展研发、培训,年均解决企业技术问题20余项,成果转化产值超千万元;年均培训6万余人次,创收3700余万元。学校也被评为“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单位”。
深化校军融合,打造校中军营
滨州职业学院致力打造“滨职军士”人才培养品牌,服务军民融合发展,军士生培养已涵盖海军、空军和战略支援部队3个军种,涉及航海技术等5个专业,在校生1400余人,校中军营形成规模。
培养过程中,学校与部队、军校共同组织管理、共同编制方案、共享教学资源、共育军士精兵;实行“专业理论竞赛化、专业技能大赛化”教学,提升专业素养;开设人文素养类通识课程,承接全市中小学新生军训任务,提升综合素质;开展暑期封闭集训,强化作风纪律。截至目前,已为部队输送合格军士人才1091名。滨州职业学院获批“全国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空军士官人才培养定点院校”。
推动校校合作,放大叠加优势
滨州职业学院与100余家国内外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在师资培训、招生就业、资源建设等方面深入合作、精耕细作。联合山东师范大学,建立了全省首家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首批4名研究生已完成为期半年的专业实践,第二批研究生入校研修。与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建芒草种质资源试验站,共同研发项目、转化成果;与滨州学院等本科院校实施对口贯通联合培养,与28家中职开展三二连读合作培养。采用组团式帮扶模式,对口帮扶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喀什职业技术学院、怒江州职教中心等西部院校,接收青海玉树148名藏族学生来校学习;与德国、澳大利亚等30余所高校建立友好关系,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每年校际访问交流300余人次。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