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海洋职业以明德学院为抓手,优化传统文化思政育人实践
发布时间:2022-10-31 18:08 来源: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明德文化中心作者:于苹 A+A-
-分享-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明德学院自成立以来,在“简单起步,持续提升”的基础上,以“明德尚能”为精神引领,以“文化育人”为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文化育人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院传统文化教学工作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工作,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提升工程。

  一、成立专门机构健全课程育人体系

  成立传统文化教育机构--明德学院,以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为核心,按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通过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开课程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机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明德学院自启动之日至今,开设传统文化通识课程48门,承担全院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传统文化课程主要分为五个模块,一是传统艺术类课程,主要包括传统曲艺、茶艺、书法、国画、古琴、古筝等课程;二是传统文化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论语》《弟子规》《诗词鉴赏》《趣味甲骨文》《趣味本草》《传统建筑文化》《传统酒文化》等课程;三是传统体育类课程,主要包括围棋、象棋、瑜伽、太极等课程;四是传统民俗类课程,主要包括葫芦彩绘、篆刻艺术、剪纸艺术、面塑艺术、传统布艺等课程,民俗馆设有葫芦彩绘、篆刻艺术、面塑艺术、剪纸艺术四个大师工作室和一个布艺工作坊;五是生活日常类课程,主要包括情绪心理学、妆容文化等。

  明德学院课程设置多种多样,涵盖了生活常识、历史人文、专业文化、艺术美术、非遗传承等。课程主要实现三种功能:第一、知识的传授,第二、知识的实践,第三、知识的生活应用。

  二、多层次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实践

  (一)加强制度建设。明德学院负责组织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课设置和甄选、课程日常管理及期末考核等各项工作,为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明德学院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现刚性制度与柔性文化的有机结合。

  1.对学生:全院共开设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程48门。全院学生三年内至少要选一门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需修满6学分公共选修课,才能够满足毕业条件。每门课程根据特点,制定了《学生课业评价标准》,采取日常行为与课程成绩各占50%的比例,将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个人品行素养等纳入到课程考评体系中,实施知识与品行双项考核。

  2.对教师:为促进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规定:凡晋升中高级以上职称者,均需有一门传统文化课程的工作经验,并合并计入晋升计分项目;对于系部而言,每年需有占教师总人数的20%的教师从事通识课教学工作,是否达标计入系部考核成绩中。同时为提升传统文化教学质量,针对全体任课教师、助教制定了《明德学院教师教学评价标准》,每学期末对任课教师进行量化考核。

  3.对课程:对课程进行了成果化管理--建立教学档案,将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学生考勤、学生课堂表现、课程总结、课程成果展示、课程成绩等纳入到档案中,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

  (二)开展课题研究。为进一步巩固传统文化教学成果,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申报立项了省级以上课题9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2018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将课题研究成果推向教育教学实践,引导任课教师加强各门课程的课程建设,初步形成核心课程的教学体系,并将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研究纳入议事日程,做好了前期铺垫工作。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丰富教育形式,深化教学改革,一是开发古琴在线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系列教学,通过在线课程这种新型课程模式,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促进师生转变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体验的中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课程效果,《古琴基础入门》获得山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二是开展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和重构,以终为始,教学突出过程性,进行项目教学和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在做中学,在做事中涵养个人品行。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提升教学质量,完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打破新建院校传统文化师资紧缺的局限,明德学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首先,配备专职的传统文化教师,组织专兼职教师12人次走出去进行技能培训,学习传统文化教育经验,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质;其次,倡议全院教师发挥各自专业特长,根据个人能力和学生兴趣点等教学实际,加入到传统文化教学团队中,开设公选课,加强我院传统文化师资资源建设;再次,加强校外优秀师资资源引进,聘请荣成乃至威海地区在各自专业领域具有较强实力的专业人员20名到我院进行授课,并选择本校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助教,借此提升本院教师文化技能与素养,以培育传统文化专职教师。

  五)丰富校园文化1.打造文化育人软环境。明德学院负责为15条校园道路、12座教学楼进行适当的命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工匠元素”,让学生处于浓郁的传统文化环境中;同时,通过“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校园文化宣传标语设置,使文化走进学生生活、变得触手可及,以此营造“便捷式”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养成职业精神,形成职业能力。2.强化丰富场馆的文化内涵。为进一步强化教学场馆文化熏陶作用,明德学院在做好各教学场馆日常维护和管理的同时,通过悬挂油画、国画、书法作品等形式,不断丰富场馆文化内涵,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切实发挥教学场馆文化育人职能。3.建设非遗传统文化场馆。为把“工匠精神”落到实处,在学院的统筹安排下,建设非遗传统文化场馆,设有葫芦彩绘、篆刻艺术、面塑艺术、剪纸艺术四个大师工作室和一个布艺工作坊。4.拓宽传统文化宣传渠道。明德学院通过明德学院网站和“明德尚能”微信公众号进行课程建设、传统文化等宣传。除了通过明德学院网站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外,以更灵活便捷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并将公众号作为明德学院宣传的主要平台。公众号设置明德文化、明德声音、明德课程三个板块,将明德学院课程建设、新闻动态、传统文化宣传等内容纳入其中,旨在打造学院品牌特色,其中茶艺文化、海洋文化、语言文化、艺术与审美、美文赏析、周一寄语等板块推送的内容受到了一致好评。5.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明德学院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传承者集聚、场馆文化氛围浓郁等优势,经常性地组织专家讲座、文化沙龙、课程作品展览等各类文化活动并面向社会开放,丰富校园文化形式,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组织举办书法、油画、篆刻、剪纸、彩绘葫芦、面塑等学生作品展,展示传统文化教学成果的同时,以展览的形式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6.扩大传统文化普及范围。为推进我院传统文化教学成果转化、发挥大学对地方文化普及引领作用,以传统文化课程为依托面向社会组织传统文化培训;组织教师深入乡镇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开展传统文化讲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接待中小学生、乡镇干部等社会各界到学院传统文化教学场馆参观学习,开展传统文化教育。7.打造国学教育基地。明德学院通过核心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传统文化活动开展、国学经典宣传普及等途径,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申报成为团中央“青年之声”国学教育示范基地、威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威海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威海市茶艺体验中心等。

作者:于苹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