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密教育系统立足“办好老百姓家门口上的每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坚持有解思维,聚焦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创新探索全环境育人实践路径,落实教育强镇筑基等工作措施,推动全市乡村教育赋能增效,确定为潍坊市首批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实验区。
一、开展工作
(一)做好“三个优化”,夯实乡村教育振兴根基
1.优化乡村学校布局。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高密市建设乡村教育振兴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工作方案》文件,明确24项重点任务,加强对乡村教育振兴、推进全环境育人工作的统筹引领。出台《高密市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工作实施方案》文件,在充分调研论证,落实校车、午餐午休服务的基础上,稳妥、积极、有序对13所5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组织撤并,转移安置85名教师、139名学生,进一步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合理配置乡村教育资源,得到相关社区群众的普遍认可。
2.优化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教育强镇筑基行动,以“功能室、教学设备、运动场地、食堂餐厅、宿舍、厕所、教育信息化”等更新提质为重点,全市投资1530多万元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尤其是镇驻地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补齐乡村教育办学条件短板。
3.优化乡村师资力量。2022年新招聘380名新教师,招聘数量居潍坊各县市区首位,其中266人安排在乡村学校及城郊薄弱学校任教,占比70%。按照“提拔干部优先安排到乡村学校任职”的要求,今年有12名新任校长充实乡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协调13名副校长到乡村学校实行挂职交流,组织21名城区优秀教师到乡村中小学开展支教活动,推进县域、镇域“县管校聘”优化调配245人,充实乡村教育师资。
(二)推动“三项落实”,助力乡村教育内涵发展
1.落实强课提质行动。落实各学科课程方案,深入推进“教学评一致性”改革,建立学科教研员包靠帮扶乡村学校工作制度,全市56名教研员每人包扶1所以上乡村学校,年内送教255节;开展全市初中教学质量视导行动、镇域学区小学教学指导活动,“沉浸式”诊断、指导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4月份在四中文慧学校召开全市初中教育质量提升现场会议,多角度探讨初中学段校情、学情、生情,加强初中段教学质量提升。
2.落实乡村课程开发。出台《高密市“一校一品”品牌课程学校创评工作方案》文件,树立“基础课程立校、特色课程强校、品牌课程兴校”的办学理念,引领全市中小学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结合文化底蕴、传统特色、师资力量、社区资源等实际,落实“一校一品”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设,推进育人方式变革。联合文旅局等部门,6月份在姜庄小学举行乡村教育振兴暨“非遗在校园”现场会议,推介该校打造“剪纸、泥塑、扑灰年画、茂腔”高密“非遗”课程典型做法,加强品牌课程建设的典型引领。目前,姚哥庄小学的小麦课程、李家营小学“麦田劳动”、姜庄小学的扑灰年画校本课程分别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和省教育厅推介。
3.落实“润心工程”推进。针对乡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数量多,缺乏关爱等现状,深入实施县域心理健康教育品牌项目——“润心工程”,建立“校长负总责—心理健康副校长主抓—班主任队伍为主体—‘心理健康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指导—班级心理委员为‘预警员’”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组建“幼小初高”四学段共81人的县域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深入社区、村居、学校开展线上、线下巡讲活动,对重点学生落实“一对一”全员育人导师制管理,赋能学生健康成长。
(三)聚焦“三个关注”,引领乡村教育互通共享
1.关注资源互通。印发《高密市教育联盟结对工作实施方案》文件,将全市初中学校、乡村偏远薄弱小学纳入市级教育联盟管理,促进镇域学区制治理。目前全市拥有紧密型“一校长多校区”教育集团5组,松散型市级教育联盟21组,乡村教育学区25个,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联盟结对的全覆盖,引领校际间的教育教学、师资培训等工作互联互通,同心共进。
2.关注经验共享。创新实施教育重点改革揭榜制管理,引导全市中小学校长分别从学校管理、教师成长、课程改革等不同角度分享了学校改革求变的实践与思考及时组织各学校展示办学成果。举办首届教育年会,集中展示乡村学校创新成果199项,采用TED主题演讲方式推介乡村教育办学经验。
3.关注典型打造。一是建设全国乡村教育家学院。根据潍坊市领导的批示精神,借助泰山教育研究院的资源优势,建立市、县、校三级联动机制,支持高密四中文慧学校建设新时代乡村教育家成长学院和全国乡村教育示范校。二是加强乡村育人实践基地建设。借鉴“宝德书院”成功经验,今年在已撤并学校的基础上建立15所乡村教育书院,引导230余名“乡贤”式的老教师们投身于乡村“第二课堂”,扩充全环境育人辐射空间,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二、存在问题
1.乡村教育规模逐步缩小。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挤、乡村少”的发展趋势将持续扩大,乡村教育生源的继续缩减,给乡村教育提升带来更大压力。
2.乡村教育内涵发展乏力。乡村学校治理仍存在重学校建设和硬件配备,轻学校课程建设、治理体系、师资队伍、学生发展等内涵发展研究的弊端。
3.乡村教育办学品牌不鲜明。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乡村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师管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方面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办学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下步打算
1.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县域全环境育人工作机制,在干部队伍、办学条件、师资配置、内涵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激发全体乡村教育干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统筹推进全环境育人工作落地落实。
2.推介工作典型。继续支持高密四中文慧学校做好全国乡村教育家学院建设工作,持续做好乡村撤并小规模学校在新功能方面的探索工作,打造乡村教育特色品牌,扩大县域办学影响。
3.加强扶持关爱。继续加大对乡村中小学师生的关爱力度,建立以价值激励、荣誉激励和物质激励为基础的教师动力发展模型,留住乡村教师、学生,办好老百姓家门口上的每一所学校,提升乡村教育的温度、精度和质量,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提质,创办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教育。
作者:张春晓
编辑:冀春鑫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