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产业+文化+劳动”协同发力,走出乡村教育振兴融合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3-12-12 17:16 来源:武城县教育和体育局 A+A-
-分享-

  近年来,武城县聚焦立德树人,锚定乡村教育振兴,紧密链接乡村产业,传承县域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地域劳动,创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振兴融合发展之路。

  一、链接乡村产业,丰富乡村教育资源

  (一)深化学校与企业交流,实施产教融合发展。武城县鲁权屯镇是全国文明的玻璃钢、中央空调等产业基地,为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拓展知识面,鲁权屯镇学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以玻璃钢产业为基础,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教育基地山东德邦体育和山东兴恒机电有限公司进行课程实践,以实践带动学习,以实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报效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强化校本课程开发,更新学习新理念。指导甲马营镇实验小学、鲁权屯镇实验小学、鲁权屯镇第四小学、老城镇南屯小学等学校,结合运河文化和地方特色,开设《京杭大运河》《剪纸》《行为养成》《鲁权屯玻璃钢》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校本课程体系”;郝王庄镇后玄小学大力挖掘乡土资源,依托后玄辣椒市场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孩子了解辣椒的相关知识,深入田间地头直观感受种植与收获,体会父老乡亲的辛苦付出。

  (三)优化研学模式,成立乡村教育振兴教研小组。依托德州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西店村,李家户镇学区成立乡村教育振兴教研小组,基于西店村的德州市研学基地,开设果树剪枝、授粉、采摘等课外实践活动,学习简单农具的使用,病虫害的防治,以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解和学习,既欣赏了不同的美景,又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既增长了知识,又增加了见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树立劳动光荣的正确价值观。

  二、传承传统文化,渲染浓厚乡土情怀

  (一)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弘扬运河文化。为了进一步挖掘大运河历史积淀中蕴含的教育资源、育人智慧,推动运河文化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在沿运河学校推出了“运河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弘扬运河文化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感悟和践行运河文化精神,将运河知识带进课堂,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对家乡的热爱,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运河文化在校园生根开花。鲁权屯镇第四小学将运河文化引入日常教学和德育活动中,打造以“弘扬运河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校园风貌,通过处处可见的运河知识向各学科的渗透、组织与运河相关的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搜集资料、问寻访查、实地观察、感受、欣赏、了解大运河的风土人情,厚植爱运河、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二)创新研学内容,保护绿色生态。自2021年开始,武城县每年组织一次运河远足研学之旅。沿途介绍知名地点,让孩子们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鼓励孩子观察地势地貌,探究形成原因;寻找采集运河沿岸的野生植物或昆虫,用画笔、相机、文字或其他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展现运河景观。截止目前,已组织3期,参与人数达5000余人次。2023年,开展“游千年大运河,做环保小卫士”活动,同学们捡拾岸边白色垃圾,汲取运河水样,分析成因,制订方案,付诸行动,保护绿色运河,爱护家乡环境。

  (三)走进乡间民俗,体味乡土人情。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运河文化习俗,丰富孩子们的认知,体验中国传统佳节的文化内涵,将“迎新春年货大集”“亲子逛庙会”“传统文化社团”等民间传统商贸形式引入学校。通过深挖,转变成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形式表现,推动教育形式多样化发展,让农村孩子享受独特的教育,感受中华传统民俗的魅力,根植孩子的民族自豪感。鲁权屯镇学区安排了年货大集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们体验生活,增进亲子感情,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老城镇南屯小学的“花杠舞”、甲马营镇实验小学的“运河船工号子”“制陶工艺”、四女寺镇明德小学的“威风锣鼓”等,彰显了传统文化对农村教育的深远影响;以可爱的虎头鞋、有趣的拨浪鼓、大红的中国结、五彩的盘扣、形态各异的小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编织坊社团,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经典典籍为主要目的的经典国学社团,以传承传统武术、增强学生体质、弘扬武术精神和武德为目的的武动运河社团等,深化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发自内心的热爱。

  三、扎根地域特色,提高劳动实践能力

  (一)创新课程理念。根据农村学校的地域特点,以“处处能实践,生活即教育”为课程理念,有机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融入家庭、融入社会,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并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劳动实践教育。坚持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开启“新劳动教育”。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因地制宜开拓劳动教育的新样态,不仅让田间地头成为滋养学生身体和心灵的新课堂,还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二)打造劳动实践基地。依托乡村环境元素,整合各方资源,把黄土地打造成农村孩子的“教科书”。鲁权屯镇学区在校园外开辟一片“快乐种植园”,根据季节特点种植了蔬菜瓜果,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学习锄地、播种、除草、施肥、浇水。郝王庄镇学区购置桃树、杏树、梨树和柿子树,进行划片种植,从最初的土地平整、拉线定位、挖树坑、种树到后期剪枝、浇水、喷药、施肥、绑扎防鸟彩带等系列种植活动,都让孩子们全程参与。在劳动的同时,孩子们感受到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全过程,不仅锻炼了劳动技能,也认识了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体会到生命的伟大。在黄土地上写就的“劳动实践”课,达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造的作用,也在农村孩子心中种下了热爱家乡、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种子。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