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淄博市以践行“以体育人”为突破口,以教体一体化、“行政+教研”一体化、家校社一体化为工作路径,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体质强健计划,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重心由“健身”向“健身+育人”转变,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进阳光,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长期位居全省前列,学校体育竞赛成绩创造历史(实现九连冠),体质健康管理经验全省推广,“淄博学校体育”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市教育局提报的论文获全国学青会二等奖,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阳光体育大课间展评活动均居全省第二,省教育厅《教育工作简报》头版头条刊发我市学校体育工作,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一、更新育人理念,强化对“以体育人”思想认同。学校体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养德、启智、育美、促劳、润心,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们通过推广《运动改造大脑》“整本书阅读”、举办“以体育人”大讲堂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演讲、组织管理人员和校长外出考察、发布《“齐运动 强体魄 育人格”倡议书》、到各区县开展“以体育人”宣讲等方式,着力构建“以体育人”工作平台,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及学校校长强化对“以体育人”理念的认同,因地制宜开展“以体育人”工作路径研究,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重心由“健身”向“健身+育人”转变,构建“健身+育人”双核驱动新范式。推动成立“以体育人”学校联盟,督促学校不断挖掘“以体养德、以体启智、以体育美、以体促劳、以体润心”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和价值,深化五育融合,逐步放大学校体育育人成效。
二、聚焦教学改革,建立体育课程体系。强化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推进“数智赋能体育课”,实施“学、练、赛、评”一体化大单元教学提质行动,打造高效课堂。推动学校将体育课程作为核心课程系统设计,认定53个市级优秀体育课程设计、76个优秀体育教学案例、55节体育优质课,完善“健康知识+基本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探索构建“幼儿游戏化、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体育课程体系。“行政+教研”一体推动41所学校实施体育选项教学改革试点,召开2次现场会总结推广试点成果。体教融合深入实施游泳普及攻坚行动,2024年,55.99%的中小学生(4-7年级)学会游泳。完善体育课程和项目“超市”,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3节体育课全部获省级精品课,1节体育课入选部级精品课。
三、实施增时计划,构建常态化体育锻炼体系。健全学校早操、大课间、体育社团活动和体育家庭作业一体化推进机制,推动形成家校社联动、校内外覆盖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体系。优化课间安排,丰富课间内容,鼓励各学校每天上、下午各开展1次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纠正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的行为,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进阳光。分12期展播36所学校(幼儿园)“最美大课间”视频案例,推动每所学校建成5个以上体育社团,认定市级优秀体育社团35个。持续推进50个备案“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目前,进校园数量已达1000多校次,惠及学生20余万人。合理安排体育家庭作业,引导学校通过信息化手段指导、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整合原教育部门及体育部门单独评定的体育特色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认定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74所,督促提高建设质量。重点打造372所国家级、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幼儿园),构建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基础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学校体育课余训练工作网络,督促特色学校抓好学校运动队课余训练。
四、突出面向全员,完善学校体育三级竞赛体系。以“让每个孩子上场比赛”为目标,印发《淄博市学校体育三级竞赛体系提升工作方案》,推动各学校建立“小场地、小分组、高频赛”的班级联赛基础架构,系统构建以校级比赛为基础单元、区县比赛为主体单元、市级比赛为展示引领的“齐运动”学校体育赛事体系,2024年比赛场次达1200余场(次),参与人次达90.1万。全市中学生运动会每3年一届,目前已举办至第十八届,共有来自各区县、各高中学校、特教学校的694支代表队13708名运动员参与22个大项302个小项的角逐,赛事规模和人数再创新高。市、区县每年组织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和普及性赛事,市级体育联赛项目达到9个,每年参与区(县)级以上各类赛事学生达5.5万余名。体教携手举办八届智力运动会,推动象棋、围棋、魔方、素质机器人、航模、定向运动等项目在全市普及推广。推动各学校每年举办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和以足球为主的三大球单项校园“班超”联赛,设立固定比赛日,建立纪录“荣誉榜”,鼓励学生勇于超越自我,激发锻炼和参赛热情。
五、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场地师资保障能力。推动实施场地设施升级行动,按标准建好场地设施、专用教室,督促配好配全器材设备。遵照方便、安全的原则,指导和引领学校将体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加强校园运动空间整体设计与改造,拓展体育运动空间,创设一批涵盖多项目、小型化的运动锻炼育人场景,为学生营造强体育心的校园氛围。目前,161所学校正加强体育场景设计,着力打造人人、处处、时时可及的校内“微运动育人场景”。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加强体育教师全员培训,提升体育教师专项教学、科研及赛事组织等能力素养。鼓励各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安排有一定专长或基础的学科教师通过培训承担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及赛事活动组织等工作,对体育师资队伍形成有益补充。
六、抓好体质管理,健全多元化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市、区县两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心,抓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出台《淄博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推进方案》,持之以恒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活动,完善体质健康“监测-分析-反馈-干预”闭环体系。将体质健康和专项运动技能成效纳入教师、学生、班级的评价体系,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健全激励机制,对达到良好等级及以上的班级、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运动证书”。2023-2025年,分4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共抽测学生1.7万余人。调整优化体育中考方案,强化过程性评价,建立“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的体育中考机制,体育中考分值占比达到10.94%。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为解决假期看护困难与成长资源匮乏问题,济南高新区推出“伙伴+”学生成长共同体项目(学生组成若干假期活动小组),构建“政府 ...
临沂市河东区整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构建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红色德育体系。该体系以课程、活动、文化为核心,通过学 ...